提起自己公司的诞生,Petter回忆那是源于他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感受。那时他还在挪威一个很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公司中任董事,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挪威在北海油田的海上石油开采工业十分发达,随着海上钻井平台的不断增多,挪威对钢材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而在挪威国内,无论是钢铁的原料价格还是钢材的加工费用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在Petter看来,在国外成立钢材加工基地,就成为一个很大的商机。1998年时,他为了一个加工项目来到中国,发现这里的人力资源、生产资源等价格都很具有竞争优势。虽然存在着质量意识、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问题,不过Petter还发现中国的管理者们很乐于向先进的管理技术学习,用Petter自己的话说就是“可塑性很强”。这些条件在Petter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绝对适合成立海外钢材加工基地。于是,在2004年,Petter的NORWAYSTEEL公司正式成立了。
挪威NS公司自身目前并不进行太多的实际生产工作,他们主要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致力于管理工作。他们的工作效果主要有两个,打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是“变压器”效果,一个是“润滑油”效果。所谓“变压器”效果,就是NS公司利用自己在挪威国内及日益扩大的全球经营网络争取到生产订单,再组织其在中国的合作加工厂进行生产加工,利用高水平的管理保证生产任务的工期和质量。其实并非国内的生产厂商不能保证钢材的质量,不过中国的许多生产标准与欧美的大相径庭,Petter的挪威NS公司这样将供给的规格转变为需求的规格,就好像一个性能优良的变压器,把电源的电压电流转变为用电器可用的能量。另一个“润滑油”功效,就是要努力消除挪威和其他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双方优质企业的联合发展。这也是目前Petter工作忙碌的主要内容。他们已经实现了北京一个帆布生产厂与挪威另一家企业的合资经营,同时正在积极促成宁河的一家钢材厂商与挪威公司的合作,而这些合资企业的生产管理都将由NS公司负责。Petter知道,其实文化的差异在任何文明间都存在,这种差异在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摩擦。而这种摩擦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时比技术上差距还要大。Petter告诉记者,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起到桥梁的作用,把中国的企业与挪威的企业联结起来。“我们不只是来中国挣钱的,我们这也是在进行一种建设。”
希望加税的商人(图)
与Petter交谈后,记者发现自己对他“商人”的定义都有所动摇了。他说话常提到一句“Not
money”,翻译过来就是:不是钱的问题。其实很难想象,一个商人关注的不是钱的问题。不过当年Petter在公司里做董事的时候收入也绝对不低了,他现在自己开公司也并不是为了赚大钱。他只是看到了事业上难得的契机,就一定要去尝试一下,看看自己的设想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在Petter的想法中,人要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但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最终能实现这个目标,只能保证自己在享受这个走向目标的过程。Petter领导的团队伙伴来自许多国家,大家在互相了解、互相认识的过程中协作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很难界定为谁管理谁,Petter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努力的这种“在路上”的感觉。
刚来中国的时候,Petter就发现了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其实这也是他来中国之前对这个国家稀少的最初印象之一。来自环境极其优美的挪威,环保这样的事情在Petter心中的重量更是不言而喻。现在公司发展得越来越好,但Petter心中也越来越矛盾了。一方面他很高兴自己的事业能很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会为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这绝非他愿意看到的。其实他也不认同那些不要买私家车的言论,因为他觉得这也是人们的自由,环境问题不能这样被动地规避,而是应该做更多的事情来积极解决。他说如果可以,他宁愿中国政府向他们这类企业加收适量的“环境保护税”,来换取环境问题的缓解。一个会希望主动加税的商人,再说“Not
money”也就不足为奇了。Petter告诉记者:“对环境破坏的人都应该作出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