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报道
(2011-03-12 19:14:02)
标签:
针对性技术水平突破点 |
分类: 媒体报道 |
20年跨越发展
《经济周刊》:作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的第一家外商合资企业,您认为最初选择投资在开发区的初衷是什么?
李坤:我觉得是区位优势。我们工厂坐落在滨海新区的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北京、依托港口,类似于日本的横滨和韩国的釜山,区域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经济周刊》: 20多年来,CTN在市场中成长和进行跨越式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李坤:1985年CTN成立时的公司注册资本只有50万元人民币,中资控股60%,日本钢管公司(NKK)、日本丸红公司分别持股28%和12%。公司在最初十年以贸易为主,为中国造船工业做出了贡献,也积累了资金,但是没有正式的产品。自1995年年初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借调人员、租赁厂房、引入外地包工队,组建了船舶舾装件工厂,开始了实体的艰苦创业。在建厂的12年内,钢制品年产量从1995年建厂初期149吨发展至今年产量2.5万余吨。销售收入从年百多万元到超过两亿元,以每年不低于30%的速度递增,人均产值50多万元,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2007年,为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在极短的时间内,我们通过股权结构调整和变更增项等工作,整合了我所分管的一个小公司——天津重钢建筑钢结构有限公司,成立了由45个自然人组建的一个新的民营企业——天津重钢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津重机)。2007年,CTN加上天津重机,我所分管的3个公司共实现销售总额2.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03多万元,共计纳税1335万元,3个公司500多人相当于人均纳税2万多元。
CTN在一次性50万元资本投入后,投资方再也没有重新注入资金,如今的规模完全依靠我们自身的滚动式积累和发展,回报达到160倍以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质量至上“造就顾客”
《经济周刊》:在注册资本并不充裕的条件下,CTN建厂十来年中,总资本翻了160多倍,这样的快速增长凭借了怎样的优势?
李坤:企业在小的时候要安心做大企业不愿做的事。最初,公司为日本NKK所属津制作所生产船用舾装件,当年产量只有149吨。但我们就是从这149吨起步,一步一个脚印,经营业务逐步扩大,经营项目不断增加,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建筑钢结构、船舶舾装配这些传统工业附加值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必须在依靠技术进步。研究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目前我们的产品已从单一的船舶舾装件,发展至机械、船舶舾装件、机械装备结构、建筑钢结构等多系列产品,其中以造桥机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机械产品占63%,行销美国、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韩国等18个国家。
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保证是我们企业与众不同的优势之一。顾客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决定企业能否能取得好成绩,客户的意见至关重要。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盈利,更在于“造就顾客”。在一笔交易结束后,顾客还想着你,这才是企业的生命力和最宝贵的资源。没有挑剔的顾客,只有不满意的商品,因此我们十年来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从焊接、切割等方面保证产品的感官性,在交易中从未耽误过交货期。虽然按合同规定,日方应派驻副总经理参与企业管理,但是日方从未参与CTN的管理,一是由于资本回报很大,二就是出于这种相互信任。
人力不是成本是资源
《经济周刊》:据悉在3个公司500多名员工中有90%来自农民工阶层,这是企业的特色之一吗?
李坤:在用人上,CTN自1997年开始改变用工制度,从引入的外地包工队中筛选较优秀的农民工,组成自己的职工队伍,完成从包工到直接用工的转变。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工厂为所有农民工办理了就业证,并为他们上了社会保险和工伤保险,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厂风险问题,彻底抛弃了直接使用农民工不合法、安全责任大,万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不好处理等固有观念。这在国内同领域中是最早尝试的。
人力不是成本,是资源,是为CTN带来财富的活的资源。公司几年来,先后派出30名农民工到国外接受培训,让其眼见为实并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一批蓝领专家。在2002年天津开发区首届“泰达杯职工技能大赛”电气焊比赛中,CTN工厂参赛的7名电焊工全部进入前10名,谭贵凯夺得桂冠,在2004年的第二届比赛中,谭贵凯蝉联冠军,CTN囊括了从第3名到第10名全部奖项。
《经济周刊》:占10%的管理层和占90%的农民工,CTN如何协调这样一个关系?
李坤:企业管理不能依靠人治,否则虽然利于企业上传下效,促进快速增长,但是不利于企业的稳健发展。所谓“以人为本”,并不是为民作主,而是探索职工通过努力想得到的是什么,从而制定制度与人性匹配,并在制度建设上培养人才。2005年,民主被CTN提上了议程,从部门负责人到一般管理人员,从车间主任到工段长,从班组长到普通工人,全部采取合同制。这些人既没有国有身份,也没有固定身份,以责任感定取舍,以能力和个人意愿定工作,以效率和效果定报酬,管理人员和工人可以互相转化,如今,从生产部副部长、部长助理到工段长、主任,乃至副厂长的生产管理工作,主要由农民工承担。在这里,农民工和下岗待业人员真正成为工厂的主人,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
同时,CTN工厂用人采取的是不能用信任代替制度和“用人也疑、疑人也用”的原则,用严密的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在采购和经营活动中,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防患于未然,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其长处,使他们成为工厂的有用之材。
建立适应市场的生态系统
《经济周刊》:CTN工厂生存观是“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如何理解“创造”二字?
李坤: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观念的转变,CTN工厂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转变人的观念的过程。这一转变,既包括一般员工,更包括企业的领导者。CTN是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上级领导除了对企业发展方面参与决策外,对企业人员任用、分配制度、部门设置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充分放权,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正常运行,而真正的财富正是适合市场经济的观念。
企业要生存要长大,关键不是产品,而是要建立适应环境和市场快速变化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就是产品、人力资源、制度、战略和文化的有机组合,通过深化管理,把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整合、协调起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数量化,数量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系统化。
CTN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风险,比如去年的出口退税政策变动、汇率波动等等,对于我们这样一家以做“外单”为主的公司就很紧迫,如果没有建立适应风险、抵御难题的机制,企业就会面临死亡。据我观察,当今失败的企业大多都不是被饿死,而是被撑死的。因此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控制好各方面的风险,拒绝超越能力的成长,对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周刊》: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大环境下,CTN今后的业务重点和突破点是什么?
李坤: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势必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对企业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对企业来说是利好。下一步,CTN将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调整产品结构,用产品质量、公司信誉构造CTN的美好的未来,实现国内安全一流、质量最好、信誉最佳、效率最高的钢制品行业领跑者的奋斗目标。同时,在实现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将争取天津重机公司上市,实现更大的飞跃。(宋德松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