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豁达
(2011-09-02 15:46: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卷首语 |
生命需要豁达
张乐人
《名医》本期特别关注的问题:精神疾病。
不久前,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一项涉及全国1.3亿成年人的大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群精神疾病现患率达17.5%。由此推断,我国有1.73亿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
这一数字庞大得差不多令人窒息,因此,也就毫无疑问地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我无意去追究数据的准确程度,却非常清晰地看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并由此引发出种种思考:
思考一:我国为啥精神疾病如此高发,其根源是什么?
思考二:它带来哪些问题,对社会将产生什么并发症?
思考三:社会、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
据介绍,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目前最多发的是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数种。其发病原因,除了一些先天性因素外,更多的还在于后天因素,比如环境、生活、工作等压力过大等等。专家指出,发病者往往是那些抗压性弱者。
因此,我思考的焦点延伸到了生命的本身。
一个人,自从爹妈生下了之后,便处于不断地抗争之中。因为当今世界人类力主统治自然,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等级社会,一个金钱左右的社会,注定了你必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疾病斗”,在抗争中学会生活,在抗争中成长,在抗争中成就一番事业。既然抗争,就必须会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坦途也有崎岖小道,有高峰也有低谷。
正所谓“幸福的故事人人相同,痛苦的经历则人人不同”。成功自然不用多说,问题是,如果失败了,遇到低谷了,你如何面对,你的心理抗衡能力到底有多强?抗力弱者,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我国传统医学一直有“七情可致病”之说,《养性延命录》指出:“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世上的例子是很多的。
范进中举是妇孺皆晓的“大喜致疯”的经典故事;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周瑜之死是因为其气量太小,容不下诸葛亮所致……
一年前的除夕,我惊闻一位老友悬梁自尽了!医生说,他患了精神抑郁症。作为多年好友,他的情况我非常了解。他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凭着一股子冲劲,成了炙手可热的“名记”。这些年,报社考虑到他年龄大了,安排到了一个非采编部门。本来这是很自然的事,可是他却没转过弯来,经常满腹牢骚……
知情人士说,他如果多一点豁达,可能不至于此。
《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我认为,这“四心”可归结为两个字———“豁达”。
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是一种品格和美德,是一种乐观的豪爽,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如果,我们的人生多了一份豁达,就达到一种境界;我们的生命多了一点豁达,便会抵御疾病的侵袭,平添亮丽风景。
当然,一个人要想拥有豁达的胸襟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必须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得靠你品德的修行。
我国中医泰斗邓铁涛,已届95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活跃在医疗第一线。究其原委,除了他善于医术养生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具有“荣辱置之度外”的性格。笔者几年前有幸采访过他,发现他是个非常有涵养的老人。讲起数十年的过去,那些生活的磨难、行医的艰辛,往往都是一笑带过。
与邓老一席谈,我也得到一种人生感悟:生命需要豁达,豁达是健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