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2011-09-22 06:17:21)
标签:

新疆的锡伯族

自大兴安岭西迁

屯垦戎边

开渠屯田

分类: 独旅华夏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万里西迁壮行图

 

    谁给咱砸碎锁链?谁把咱救出火坑?      通往幸福的阳关道谁给咱指引?

        天上的太阳呵,心中的明灯, 毛主席呀共产党锡伯人民的救星.

         草原上的花朵,为什么红艳艳?  翻身的锡伯人民,为什么笑开颜?

           雨露滋润大地,太阳光芒万丈,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把咱们的心儿照亮.

               啊,依犁河水泛波,乌孙山峰高耸.

                山高水再长呵,比不上毛主席的恩情,

                  革命的锡伯人民什么记得最清,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

 

    因为这首老歌《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知道了新疆伊犁有个锡伯族,此歌旋律轻快活跃,是我很喜欢的歌曲之一.几年前第一次来伊犁,站在伊犁河大桥旁,看到公路对面的有关锡伯族风情介绍的广告版,痴痴地望着去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车辆,心想:几时我一定要去察布查尔锡伯族之乡看看。因为这首美丽的歌曲引发了我造访锡伯族之乡的强烈愿望。

   终于盼来这天了。真的是一路哼着这支《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之歌来到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的.(一到伊宁就立刻坐车到了察县.伊宁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拼车的士10元钱,花半个来钟头或40分钟即到。也有班车。)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博物馆位于距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7公里的孙扎旗乡境内的锡伯族风情园里。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该博物馆是利用风情园内这个当年有名的喇嘛寺庙“靖远寺“作展馆的。乾隆45年(1780年)西迁来的的锡伯族在镶白旗修造了这座当时伊犁著名的喇嘛寺院。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一进入展馆--锡伯族历史民俗展览馆,便听到右边的红色显示屏在不断播放女声原声独唱《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的歌曲,顿时肾上腺激素开始激涌...,(只可惜那歌曲的声音太小了)。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展馆大厅中间是西迁路线的沙盘,最里面是嘎仙洞模型。左边镜框里前言如下: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为加强新疆军力,稳定政治,保卫边疆,开发边陲,乾隆决定4200人去依犁,三年之内西迁,60年换防。于是,1764年---乾隆29年4月18日锡伯军民携带家眷分两批自盛京(沈阳)出发,在沈阳锡伯族家庙的太平寺举行了出征仪式后,带上3036头牛,2020匹马便开始了艰苦的西迁。因此,农历4.18成了西迁节至今。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是”鲜卑“的谐音,其祖先是鲜卑族。发源于东北大兴安岭鄂伦春旗的嘎仙洞(锡伯人发音:嘎森或嘎善)。(数年前因那首幼时就喜欢的《鄂伦春小调》而去过鄂伦春旗,由于无知,嘎仙洞没去光顾,当时心想:不就是一个山洞呗......。) 


    满族先人女贞族与锡伯先祖落错杂居一起,本两个先祖习俗也相近,所以其语言互相同化,锡伯语120个音节,与满语同文字均属阿尔泰语系.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展厅一角

   据察布查尔县志:有清一代边患之地莫过于新疆。当时满洲官兵驻守全国重镇要地,不敷调遣,唯盛京(沈阳)驻防锡伯兵未曾调遣。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展厅展品:锡伯族祖先们照片以及他们生活形态习俗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由外蒙古翻越阿尔泰山脉进入伊犁.  
                         
     5千余名(包括路途所生的350幼童,跟来的闲散405人,除去逃亡的7人闲散者,实为5043人)锡伯族官兵家眷肩负屯垦戎边的光荣使命,抛离故土万里壮行,从东北迁入最西端的伊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这是怎样的艰苦西征呵!拖儿带女翻山越岭,行走戈壁荒山草原,经过一年多艰苦历程,次年7月20日与22日抵达伊犁霍城.路途有350个婴儿出生,三千多牲畜只剩下400多头.其间苏里雅台被困而扎营休整7个月,阿尔泰山因冰雪融化河水猛涨而阻断行路被困2个月,粮食消耗,沿途采摘"多珠穆尔"的野菜,并向伊犁将军府求援,原定三年之内西迁,结果一年零三个月,共15个月行路5,6千公里,胜利完成西迁.(为纪念这段艰苦经历,每年春节锡伯人都要采摘"多珠穆尔"进食,并有隆重的西迁节)。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最右是内蒙的通辽,由此逐渐向外蒙进发. 

 

   西迁路线从上图跟前的沈阳一路经过通辽等一部分内蒙古地区再经由外蒙古,翻越阿尔泰山进入伊犁.因当时内蒙境内道路崎岖且中途粮草补给也比较困难.所以,西迁壮行是由外蒙进入新疆的.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迁来伊犁后先到霍城,后来到察布查尔组成锡伯营,图上右边未亮灯的屯乡是已划给苏联的地域.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上图文字是对中途两次困境的描述.到达乌里雅苏台,雪原谷草难觅,开春又碰瘟疫,从盛京出发带来的2020匹马剩下不足200匹,3036头牛仅剩430头,且大半染瘟疫,不得其力......,经苏里雅台将军报奏,朝廷允许借当地500匹马,骆驼500峰,抵伊犁后如数归还.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西迁路上的深重苦难是用言语难以形容的,路途之遥远,历时之漫长,过程之悲壮,代价之惨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一页。站在西迁图前,感怀着锡伯族先辈的西迁伟业,小动物我屡屡旅行在内蒙和新疆的茫茫荒野戈壁,能够深刻联想与勾勒出这幅图画的细节场景,对锡伯族西迁壮举深深震撼,感动...,锡伯族,为新疆屯垦戎边功不可没,名留青史!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治渠英雄--图伯特塑像

 

     万里壮行迁入伊犁的锡伯族定居察布查尔,组成锡伯营,自此在西天山乌孙山山麓繁衍生息,与伊犁人们一起垦荒耕地,守边平乱200年如一日,直至50年代建立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地处伊犁河谷,土壤肥沃,水草丰美,物产丰富,图伯特带领修建河渠为伊犁耕作创造了更好的耕作条件,如今新疆的大米就数察布查尔和阿克苏的最好吃。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最左边男女是锡伯族服饰 (伊犁州博物馆里)因接近满族习俗,所以服饰也与满族相似。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服饰,与内蒙的鄂温克族等相似,都有祥云蓝天作镶边图案。锡伯族有的服饰又有蒙古族风格, 住居以及摆设,日用品也相似于东北那嘎达的北方少数民族,毕竟锡伯族来自东北。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有藏传佛教(喇嘛教),原始萨满教.但是,他们的"喜利妈妈"崇拜与牲畜的崇拜是最典型的原始信仰现象.上图房中间那条绳子系了彩色布条和小饰物,就是锡伯族"喜利妈妈"崇拜的饰物.(详细请"百度一下",在此叙述太复杂,省略).

                                     "海尔堪"牲畜神,保佑家畜兴旺的神灵,家家都设有其祭拜台。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悬挂婴儿摇篮是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习俗,满族,鄂伦春族都有类似的住居用品和风俗习惯。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乐器, 竹笛,卓尔顿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清朝锡伯族被编入八旗制,西迁伊犁后仍按八旗编制,定居八个“牛录”(乡屯),起初每个牛录5200户人家,后逐渐增加。现在察布查尔锡伯族居住地仍旧是叫“牛录”。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满语也是如此富有艺术性!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文字。(满语)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弓箭之乡锡伯族察布查尔,为国家输送了不少射箭运动员,国家射击队冠军的许海峰就是出自这里。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喜欢弓箭,所以,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是有名的弓箭之乡。弓箭博物馆展厅内里。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锡伯族风情园内的锡伯族土地庙。

走进锡伯族,感受大西迁


    新疆的锡伯族有三万多人,察布查尔有一万多,察布查尔县主要居住20多个民族,锡伯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满族,东乡族等。

      察布查尔县境内乌孙山山麓的白石峰,琼博拉森林公园等都是比较知名的观光景点。


    (为了求证比较准确的西迁历史数据和过程,小动物我特别在察布查尔县城住宿数日以便在县城书店查阅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县志)。


                                        (贼长的“裹脚布”拙文龊图,难为捧场!)   吉祥如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