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6d68a42agc9e4ef4f0df9&690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的指引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考证大军,越来越多的孩子换了拉杆式书包,高中的知识初中学,初中的知识小学学,小学的知识幼儿园学。孩子的空间越来越小,只有学习、考试。有专家笑称:“在中国,最苦的阶层不是农民,不是工人,而是读书阶层,从幼儿园大班到高三。”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却渐渐出现了厌学的反应。我看到过的最小厌学者是幼儿园大班的一个男孩子,他的家长帮他报了拼音、逻辑思维、画画、围棋、英语、钢琴一共6个学习班,他的空余时间都是在学习班或者在赶往学习班的路上度过。渐渐的,父母发现,只要去学习班,孩子就说胃难受,吃了东西就会吐出来,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如果问他学习班的事情,他就会大发脾气。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曾经这样写道:“人生是一场长距离的马拉松,而不是一闪而过的百米竞赛。百米赛跑,起跑的反应时间、前三十米加速的爆发力是最重要的,占得先机的人即使不能拿冠军,也一定会名列前茅。而对于跑马拉松来说,起跑却是一点也不重要的小环节,一开始冲在前头的可能掉队,一开始不冒头的可能后劲儿十足,超强的体能、坚强的意志、合理的战术才是关键。”
对人的漫长的马拉松式的终身教育来说,起跑线不是要提前学习什么,也不是要提前学多少。在起跑的时候让孩子有旺盛的学习兴趣,健康的学习心态,充足的学习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孩子学习之初,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逃避痛苦的天性,孩子也如此,如果在一接触学习的时候,孩子们就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那么他根本就没有动力去主动学习。可以说在这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找到学习的快乐就是上了天堂,反之则是一辈子的痛苦。
爱因斯坦在法国著名科学家普朗克生日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普朗克先生在物理世界孜孜不倦地探求了40年,为人类揭开物理世界的奥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家人、朋友、同事,都把他在物理世界探索40年,而没有去做其他事情,归结为他的意志和品格。我认为这是错的,普朗克先生之所以在物理世界坚持40年,他的心智状态和宗教狂热者以及热恋中的人们是一样的,是一种情感的作用,是快乐让他坚持了40年。”
实际上,在研究世界上最成功的人的时候,心理学家也发现,他们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因为喜欢,所以他们可以比常人更加努力,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学习动力,很多时候来自家长对他\她的支持和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长都能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往好的方面发展;都能包容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指责;都能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他\她身上是否有很多缺点。那么孩子就能从这些爱和支持中获得动力,帮助孩子走得更远、更好。
(本文于5月23日发表于@付小平V的微博,原题为孩子比的是人生,链接附后:http://weibo.com/1835574314/yky2Rp6IW)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