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讲故事比赛和我的惶恐(转)
(2012-07-17 20:01:52)
标签: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育儿早期教育 |
分类: 家长撰文 |
一个多月以前,女儿的老师通知我们,女儿被选上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小青蛙讲故事比赛”,准备时间为期一周。老师希望我们在指定的《小青蛙故事报》上选一则故事,并配合老师帮助麦兜(作者女儿)复述并表演。
说实话,此事令我一时有些踌躇。我从未想过让女儿(尤其是在学龄前)参加任何形式的竞技比赛。我和先生始终坚持女儿要在一种无压力的自然状态中学习,学习不是为了展示成果,而是为了体验。女儿听英文儿歌、唐诗,不为吟唱朗诵,只为体验韵律意境;女儿画画,不为其形拟真,只为认识颜色、形状,学会观察;女儿运动,不为竞技,只为强身健体,动作协调;我们为女儿念绘本,不为她能复述故事,只为她能记住书中的一句话或是一种欢乐。如此种种,是因为我们希望:女儿慢慢地自发拥有建构自身的能力,而非被动地进入他人为之框定的世界。我们一直认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需要培养的是好奇心与自信,好奇心是学习探索一切的基础,强大的自信可以令她日后勇敢地面对学业的困难与挫折。
面对幼儿园老师的通知,我与先生郑重其事,商量讨论,并与老师在网上信件沟通。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我们特意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我们希望对女儿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玩很有趣的活动、游戏,尽可能淡化比赛的概念。我们很快就收到了老师的回信:“放心,我们不追求结果,重在让麦兜享受和哥哥姐姐一起讲故事的乐趣,同时也增加她的自信和表现力,当作一次锻炼吧!”
为期一周的准备时间里,我在为数不多的供挑选的故事中,选了一则故事相对简单有趣,全无教化意图的故事——《母鸡心爱妈妈的晾衣绳》。没有图画只有文字的故事不比平日里为女儿念的绘本热闹鲜艳,总有些单调,几次讲述之后,女儿显然失去了热情。于是,我根据故事,为女儿画了6页图画,装订成一本小书。我们和女儿一起翻阅图画小书,讲述故事。
很快,女儿就可以做到基本复述故事,还会加入自创的手势动作,但是同时,却总有情节上这里或那里的遗漏与颠倒。对此,我意欲纠正,先生的态度则是不必过分拘泥。
在帮助女儿复述、表演故事这件事上,相较于先生的坦然应对、不拘小节与充满趣味,我显得有些刻板而惶恐。“惶恐”倒非缘于高期望值而担心女儿不能取得所谓的“好成绩”,而是因为我害怕女儿比赛时若于人前表现欠佳,比较之下会令她心灵受创。现在想来,即便是这种出于“保护”的“惶恐”,却还是影响了我的判断,改变了我本应一以贯之的教养方式:我希望她在练习时尽量不要出错,进而变得对出错不能容忍;一开始,我尚能将这情绪控制得很好,但是,愈是临近比赛,我就愈是不安;最终在比赛前夜,“惶恐”外化为严苛、失控与不可理喻,完全与我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我甚至要去纠正女儿在复述故事时眼睛应该看向何方。所幸先生适时地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请我“闭嘴”,并终止了所谓“练习”,而改由以他的幽默、耐心重新为女儿讲述了一遍故事,将麦兜从紧张的情绪中带离。
我在一旁平复情绪,直至羞愧难当。我的“惶恐”多么可怕,竟然令我趋向我一贯反对的行事方式。多少孩子正是因为父母的“惶恐”而被送去各种学习班考证考级,从小受到严苛的对待,流失掉童年的乐趣。我曾觉得小舅妈所说的“社会很残酷,与其20岁以后面对残酷竞争,不如20岁之前拼命努力”何其荒谬,而我那一晚的行为若任其发展与此又有什么不同?
一周的练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据老师描述,比赛那天,女儿顺利地讲完故事,这对小班的小朋友而言已属不易。
时隔月余,我还会常常想起与女儿一起练习讲故事时的种种情形,因着这件事,反省自身。我们总是会为自己设立美好的愿望,采信自洽的理论,厘定为人的准则;可也总是会因为外在的压力,囿于自小所受的教育、养成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具体事情时,不知不觉间被牵向相反的方向,放弃乃至违背此前的初衷和原则。我想我必须时刻反省、警醒自己,勇于面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教养女儿。正如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所言:我们只有强化了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为他人的成长提供力量。
(摘自《东方早报》,2012年7月17日,朱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