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童蒙”能“养正”吗(三)
(2011-02-26 22:58:58)
标签:
杂谈 |
不同的教育目标决定不同的教育内容。
为“家天下”培养卫道者、维护者的封建教育制度,以读经为基本内容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现代社会,我们要培养的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独立思想的公民,只读经是肯定不行的。
我反对的是仅仅让孩子们去读经,像王财贵所说,只要读经,其他什么都不要读。一路读经下去,穷首皓经的结果,可能是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暮气沉沉的少年。
我不反对让儿童去亲近传统文化,而且主张让孩子们去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也是亲近母语做《我爱吟诵》,并且在十二五课题中把“吟诵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题的主要原因。
儿子高中了,我希望他完整读完《论语》,而不是其中的片言只语,我把《国学的天空》以及傅佩荣先生更多的解经的著作介绍给他读。我的小侄子刚刚四岁多一些,他正在家中读《三字经》、《千字文》,而且要求我读《论语》给他听,我也很高兴。因为他是一种主动的在家庭环境中的学习。但他从一周左右开始,已经听他妈妈读了大量的图画书,甚至一些文字的儿童文学。
对传统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尊重但不膜拜。既然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的文化之源,应该去了解,去学习,也应该去思考,甚至去质疑。
更重要的,倡导儿童读经者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
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读经的主体是儿童,几千年来,我们从来很漠视儿童,我们从来不尊重他们的生命感受。
现在你不懂,不要紧,将来这些都是最有用的根本学问,背下去终身受益,这是倡导读经者的基本见解。
我是到了中年以后才渐渐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圣贤之言对我治学、管理的作用,我并不觉得迟缓或者遗憾,因为我认为这些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应该是到了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够完全理解和体会。我很高兴,我先接受了新思想,接受了个性自由和个体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思想后,才回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反思上。
儿童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是读经者的依据之一。
在儿童不加分辨的诵背了大量的经典后,其中的思想会成为儿童的精神底色,没有怀疑,没有追问,没有和儿童相应的生命体验,全是经世治国的人伦之理,儿童一定会被束缚和禁锢。
儿童学习传统文化从哪里开始,我个人不赞成从“童蒙养正”开始,我主张从儿童吟诵吟唱清新有人气的古典诗词开始,从听民间故事开始,从体验各种民俗民间文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