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的新闻该怎么读?媒体的标题该怎样做?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8月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出席会议并在当天会上对新业态管理做出阐述。
会后,媒体的新闻报道从不同角度解读,而众媒体的标题也是各有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可是也有些媒体的标题却让人有些不解,不知是怎么拎的主题,让不明真相的人读后有了误解。今早,一位的哥给我转来一篇报道,标题是《我国将对平台经济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优化网约车准入条件》,的哥问,难道风向又变了?
我知道的哥所指的风向就是对于网约车平台的监管力度是依然依法严格管理还是有所松动。
其实,我们读一读有关新闻就知道蔡司长是怎么说的了。
为促进网约车等交通运输平台经济规范发展,蔡团结表示,首先要量身定制交通运输新业态监管模式,坚持“乘客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发展、包容审慎”的发展原则,结合平台经济“一点接入,全网运行”的特点,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特点的监管制度,促进和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进一步优化网约车准入条件。蔡团结指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指导督促地方全面评估网约车政策的落实情况,为平台经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网约车合规化进程,落实平台公司的主体责任,严守行业安全稳定的底线等。
第三,加强多部门协同监管。蔡团结表示,要发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创新监管方式,探索实现数字监管、信用监管、协同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坚决打击非法营运,确保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工作取得实效,保障民众出行安全、便捷。
第四,要健全新业态的信用体系。蔡团结指出,交通运输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等领域信用体系,强化信用管理,推进信用记录共享应用,通过信用体系规范平台经济经营者和参与者的行为。
新闻还写道,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蔡团结8日在京表示,中国交通运输新业态近几年发展迅速,每天网约车的订单量是2000万单,为民众出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新业态需要量身定制监管方式。
我们从新闻中没有看出放松监管的内容,只是看到要针对网约车等新业态要量身定制监管方式。确实,对于传统出租汽车行业无论是约谈还是罚款都能够对实体企业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对于交通新业态的管理恐怕难度就大了。
今天下午,北京电视台《北京时间》栏目正好播出了北京交警现场抓住套牌车司机使用网约车平台拉活的新闻,不妨摘出看看。【套牌司机被查时试图逃跑民警拿出破窗枪喊话:立即停车】新闻说,近日,北京市交管局涉车队民警对前期侦查工作中发现的套牌网约车进行抓捕,抓捕现场网约车司机没有立即熄火配合检查,右手始终放在档位上企图“见机行事”。面对民警的询问,对自己开网约车的事实拒不承认,并且在被抓时把网约车软件删除,最终因为“终止订单客服的短信”变成了关键证据。经过民警证实,该名司机曾因同样的违法行为受到过拘留以上处罚,可以说是“屡教不改”,司机也交代假牌子是自己花150元买的,随便编个号就拿来开网约车了……
在评论中,网友就谈到了网约车平台的漏洞问题。此事件也恰恰说明了用传统出租汽车的管理办法是无法解决的,对网约车的监管必须要量身定制新的模式,而打击非法客运更不能手软。
其实,网约车的新闻本身就摆在那,不需要费劲的解读,但是我们有些媒体却很会做标题,故意把“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等内容放大再放大,但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只读一篇新闻就下结论。
对于交通人而言,不忘的是初心,不改的是继续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