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交通大会在京召开老龄出行备受关注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汽车交通文化传播 |
——WTC“国际老龄交通研究”分论坛综述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orld Transport Convention,简称WTC)6月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智能绿色引领未来交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刘小明,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出席会议并致辞。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阿季拉·基什等分别致辞。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的出行话题也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今年的老年出行话题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交通出行的方面,还有老年人步行和住宅垂直交通障碍影响老年人的户外体力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在去年第一次举办老年交通研究分论坛之后,今年对国际老龄交通研究的再深入化和广度化。
2019年6月14日下午,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国际老龄交通研究”分论坛如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西交利物浦大学、美国维吉尼亚联邦大学陈雪明教授主持了分论坛,他介绍了分论坛的准备情况及演讲者的背景,对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希望在智能绿色交通的主题下,通过分论坛举办引发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出行的关注,让交通变得更有温度。
《交通文化》主编张瑾女士首先发言。她以几则老年人出行不便、出租车司机热心相助的事例,呼吁老年人出行难题亟待引起各界的关注,并纳入到调研之中。通过对出租车司机的深入访谈,了解到当前老年人出行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如缺乏优质服务的保障、交通执法导致老人叫车不便、叫车平台缺少资金做宣传等。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适老化”智能交通与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助老“服务积分”等的创新与试点等。
西交利物浦大学、美国维吉尼亚联邦大学陈雪明教授第二位发言,他介绍了欧美及亚洲地区一些国家辅助公交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欧美地区辅助公交对弱势群体有着普遍的关注以及制度化、体系化的管理,但也面临着财政压力及用户群体流失等问题。他认为,中国辅助公交在未来的发展需要借鉴一些成熟经验,比如对私有资本的优化利用,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探寻与传统公交模式相衔接的特色运行模式等。
陈雪明教授大信息量的阐述及分析,值得国内更多的专家学者及行业从业者认真学习与研究。
来自同济大学的于一凡教授,通过智能手环数据采集的老年人活动数据,分析了住宅垂直交通障碍如何影响了老年人的户外体力活动。研究涉及的高层住宅老年人垂直交通问题切合大多数城市社区实际,采用的研究方法十分新颖,引发听众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加装电梯还暂时不能全部解决的情况下,上海社区的一些新的做法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而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的许俊萍教授,详细介绍了以厦门岛(含思明区、湖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步行评分图对老年人群(>=65岁)步行状况进行的调查也是基于对老年居住和附近的环境展开的。调查结果验证了老年人在高步行分值区域感觉更适合步行,而在低步行分值区域感觉更不适合步行。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冯苏苇副教授,介绍了上海老年综合津贴政策的实施状况而展开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对老年综合津贴政策对各个年龄段老年人出行需求满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除65-69岁组的老人出行效用下降之外,其他各组均较好的达到综合津贴政策目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65-69岁组的老人相对其他年龄组(70-79、80-89、9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较“年轻”,腿脚的勤快才使得津贴“显得”不够用。
而上海老年综合津贴政策的实施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
在论坛交流讨论环节中大家讨论热烈,各位讲者也回答了听众们的提问。陈教授总结到,分论坛从老年人出行障碍、辅助公交、垂直交通、步行城市及综合津贴等议题出发,探讨了当前老龄交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取得了预期的交流效果。他希望以分论坛为平台,吸引更多学者加入老龄交通研究之中,为老年人幸福出行奉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