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瑾的笔记
张瑾的笔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167
  • 关注人气: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中国式过马路”到“中国式打车”

(2018-05-29 23:50:39)
标签:

文化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有关人士在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时指出,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的讨论。

“中国式过马路”从201210月份提出并被媒体关注调查后引起了社会及交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126日,北京市公安局就宣布,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交通、治安、环境三大秩序突出问题集中管理整治专项工作。此后这些年,众多城市都就行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和闯红灯等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去年,上海交警对行人闯红灯放了大招,采取电子警察的“人脸识别”专治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行为。

虽然,现已被证明其实“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世界式过马路”的现象之一,但是“从众”的交通现象不仅仅在“过马路”一项交通行为中,“中国式打车”其实早就在交通陋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最早的不管能否停车,还硬要司机师傅不按照规矩的上下车,到如今网约车的到来,“只要打车够便宜,和违不违规运营无关”的“从众心理”,与过马路的“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是好有一比啊。

“中国式打车”已经不仅仅是违章上下车的简单问题,更体现在打车理念上的“打违法车辆不算违法”的违规“从众心理”,“便宜”成了乘客首选,对于网约车平台组织私家车非法运营的行为却得不到社会的谴责,让违法运营有了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做到大”的无限拓展的空间与足够的市场份额。

说到这一点,20166月,德国法院裁定不予解禁优步网约车业务也许大家还记得。德国法兰克福的州高等法院作出判决,维持此前对于优步叫车应用在德国的禁令。法兰克福的州高等法院认为,使用优步“接活”的私家车主未取得必要的许可,因而违法了德国乘客交通服务法。同样,法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多国和日本等国家对于网约车的限制都是出于法律的严苛。

中国作为世界上首个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国家为网约车的发展量身定制了许可的条件,就是以支持新业态的规范运营。但是,文件发布的两年时间快到了,可有些网约车平台把政府的“宽容”和大家善良的愿望当成了“纵容”非法运营的发展“契机”,并把政府各个部门的一次次约谈当成了“耳旁风”,使得“非法客运”的车辆难以“刹车”,这也与“中国式打车”的只要便宜或便捷,不管违法不违法的“交通无底线”的缺少原则性有着直接的关系。网约车这两年对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的“狂轰滥炸”不仅是“炸掉”了乘客的安全围栏,还“炸掉”了人们认知问题的道德底线,什么是违法,什么是遵纪守法的辨别力已经在“能挣钱”的网约车面前全然“失明”,开违法网约车“不算违法”可能是如今众多网约车司机的“从众”心态吧?

而在德国,对高等法院的裁定,不仅德国出租车行业联合会对这项判决表示满意,守规矩的德国人对此判决也表示接受,拒绝乘坐被认定不合法的车辆和拒绝开不合法的车辆是大家的共识。

今天中午打车时,银建公司的王师傅说的一点情况也印证了中国式打车的随意性。王师傅是一位有着20多年“的龄”的老的姐了,虽然中间因事间断了两年,那也是一位“老司机”了。王师傅说,今天不是陪着您找出租汽车停车位与厕所的距离,我还真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的出租汽车停靠站牌,因为以前这些站牌总被社会车辆占,我都失望的不再找它停车了,虽说政府下大力气为我们设立了这么多停靠站,包括长停与短停的上下客人,说实话这些年我从未在出租汽车停靠站拉过一位乘客。其实王师傅说的不是“个例”,也许众多司机都有同样感受,乘客很少在站牌子下面打车,却经常在路口或有交通摄像头的地方打车,司机不停车就变成了“打车难”。

王师傅的话使我想起了新加坡的出租汽车停靠站就是上下乘客的,同时想起了五年前北京出租汽车调价听证会后,凤凰卫视约我做完节目后说,你叫一辆出租汽车吧,我们路上也和司机聊聊,顺便拍点镜头。那天我也是叫的96103,而且是在小街附近的出租汽车停靠站等车辆的到来(当时还好,没有被社会车辆占),我在电话中告诉了司机停靠站的编号,司机很快就找到了,加上电视台的简短停车拍照等都是在规定的区域内,因为没有违章停车,司机也非常安心的配合。那是我新站牌建成后的第一次规范打车,此后虽然也多次交车后在停靠站牌下上车,但是许多次都是站牌被社会车辆占让我们上车很不方便。

告别中国式打车,不仅是对交通文明的敬畏,也是对自己安全乘车的保证,告别中国式打车,从我做起吧。

从“中国式过马路”到“中国式打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