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姐的遇害看顺风车的管理不能再听之任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一直以来,“顺风车”是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而被提倡和鼓励的,即便是在新政的制定、征求意见及以后的研讨中,哪怕是在地方实施细则的制定中也只是对顺风车有个每天次数的限定,但是对于顺风车的监管与数据的对接等却从来没有任何要求。也许正是这些不好把控的因素让“顺风车”这个看似“共享”,实则躲避监管的网约车产品“如鱼得水”,在非法客运的市场上一路直奔,刹不住疯狂的车轮。
众所周知,顺风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非法客运的“脚步”,并以部分车辆一直在路上“顺着风”而被许多图便宜的乘客所接受。但是正是因为其“顺风”的“共享”名义掩盖了非法黑运营的事实,也让监管部门“无从下手”。也正是这个“顺风”的名义,才让新政对于这个“共享经济”的产物“关”上了“监管”的大门,司机不用考证,车辆不用变更使用性质,数据也不用上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人们善良与美好的愿望之下,如果没有出事,平台公司抽成自然入账,而司机扣除油费也有收入进入自己的腰包。但是愿望是美好的,非法运营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像潘多拉魔盒,邪恶的东西就会释放出来,有些司机开非法运营车辆还不够,见到漂亮女人不但要“求抱抱”还要有更多的非分之想,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约车对非法运营开了多大的口,就对乘客打车留下了多少安全的隐患。个别司机并不是把开网约车当成一份自己的工作,而是把“开车还能泡妞”当成了“寻求刺激”的工具,这在以前发生的事件中已经表露无遗,此次事件的司机半夜在机场附近等待拉顺风也应该说明一些问题吧?!
今年3月下旬,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出租汽车驾驶员、包括网约车驾驶员的背景核查与监管。背景核查合格的出租车驾驶员要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发从业资格证。通知还要求推动信息共享,实现在线即时核查。
两部的通知就是要从源头上解决驾驶员的真实信息并做好监管。其实,对于不良司机,就是要求平台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把这些“不良隐患”挡在安全的门外,以不至于对乘客构成不必要的伤害。
但是恰恰相反,这两年做大了的平台公司既没把乘客安全的底线当做企业的立业之本,更没把政府的一次次约谈当成自己进步的“台阶”,而依然是我行我素的为非法运营充当着“保护伞”,以至于最近半个多月以来事件频出,直至命案。
我们不能再给任性发展的“顺风车”打着实施新政“擦边球”的机会了,尤其是不能让其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行非法运营之事;对于顺风车的管理也到了该重新考虑是否需要有严格的区分、界定及监管办法的时候了,尤其是对停不下来的“顺风车”也该有个说法了,司机的情况虽然不见得考证,但是应该像网约车司机一样进行严格审查准入及公安备案制度,这也是对乘客负责任的基本保证。
就在此稿即将成稿之时,传来滴滴顺风车全国停业整改一周的消息,虽然这是滴滴公司的自查,但是却是“姗姗来迟”的一次“整改”,其实跟在一起整改的还应该有“快车”才对,此前屡出问题的“快车”占了不少份额,不论是“马甲车”还是车型与户籍等问题都是需要认真整理清楚的。有的出租汽车司机问,面对平台这么多的问题,一周的整改时间够不够?回答是,关键还是要看认识问题的深度够不够,如果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深刻反思,认真整改,那么这还算是“迟到”的认识;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当前的“信誉危机”,事后依然任性妄为,那最后还会面对更多次的“整改”。
不管此次平台自身怎样整改,作为网约车的政策与地方实施细则,应该在今后的修改或升级中对顺风车的监管有个明确的说明,让乘客的出行更安全,也更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