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约车平台应该实行问责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最近,关于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烧钱大战、诚信危机、脱实向虚、新业态的如何监管、新业态不是法外之地等话题不断引起行业的共鸣与共议。今天,交通运输部的官方微信再发文章《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切莫“店大欺客”》,再次为已经形成垄断局面且任性的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有些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先是在出租汽车行业的“培育”下“茁壮成长”,后又在乘客的“簇拥”下“发展壮大”,更是在资本的“青睐”下“独霸天下”……按理说,企业做到如今的规模,一路走来,应该知道感恩当初陪伴自己成长的人,更应该知道回馈社会,可是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并不算负责任的企业,更是缺少社会责任,缺少帮助行业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的诚心与诚意。
互联网可以无边,科技创新也可以无界,但是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却是要有底线的,如果没有了底线,再好的科研成果也不会取得正确的使用效果,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危害一方或多方的利益,给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如今,非法运营车辆屡打不绝的现象就是在某些不负责任的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的纵容下得以生存并与交通执法人员在抗衡的。
如何对待不负责任的互联网交通运输企业?除了按照两个文件的精神进行有效的监管管理以外,还应该实行问责制,以督促企业负责人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前一篇:网约车乘客:安全究竟在哪里?
后一篇:打网约车:何时不再有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