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租汽车“流动的商城” 我有话要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前天晚上,本来11点左右写完稿件,整理完资讯,突然看到编辑来短信问何时发稿,我回复马上,但是却因为网络出问题没法从电脑上发稿,我又不会从电脑转发到手机上,时间离12点越来越近,我只好用手机的流量速速浏览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正好看到《的士爱心港》发表的《一出租车司机在车内座椅挂售零食饮料扫码支付即可拿走》文章,觉得这是个值得今后探讨的话题,于是就让编辑转发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上。后来又看到《的士之音》刊登的《在出租车上开便利店恐怕又是滴滴干的》,讲的是一家叫“魔急便”的公司要在出租汽车与专车上开便利店,而背景好似与叫车平台有关。今早搜寻相关信息时也证明了这一点,标题为《滴滴在专车上开小卖铺被质疑将成无人便利店第二》。
昨早,我在个人的新浪博客及微博中转发《一出租车司机在车内座椅挂售零食饮料 扫码支付即可拿走》文章时加了一个题目《出租汽车上可以买零食您认可吗?》希望做个讨论与调查,但是对于在出租汽车上开“流动的商城”我是早在三年前就曾有的想法,并多次与出租汽车司机交流其中的可行性,但是在经历了正规的出租汽车与非法运营的网约车“较量”期间,我却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想法。
众所周知,我做购物及消费类媒体有近20年的时间,所以有着大量的客户资源,在我负责报纸版面多年的时间内策划与做过大量品牌与商场的大型活动,并从北京做到上海,可谓是风生水起,不仅使报纸扩大了影响,也让赞助商、商场和消费者都获益,更是受到当时媒体的众多关注,尤其是我们在交通领域的跨界合作是牵手壳牌中国等多家企业与北京交管局的多次合作,为宣传文明交通理念做出过贡献并受到好评。
跨界与创新一直是我多年来探索的路,即便是与出租汽车行业熟悉起来,我也是希望把我认识的企业引进来为行业服务,像长青中国连续赞助北京出租汽车行业温暖回家路的活动等。三年前,当看到出租汽车行业被非法运营的网约车冲击到收入不断减少、难以稳定司机队伍的时候,就曾想何不在出租汽车上开流动的商城?让司机们增加收入,其实还是为了稳定司机队伍。记得我在和司机的交流中曾经说过,现在都是创新的时代,他们能搅我们的局,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抢占另一个地盘?司机师傅说那当然好,一边开车一边向乘客介绍产品不是坏事,比如旅游景点的介绍,比如饭店的推荐,司机师傅就是最好的向导,有些司机还和我说,我们都是好司机,其实汽车的推销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出租汽车司机来介绍,只要是有一定的培训就行。就像今年夏天首都的士爱心车队的队员带着家属走进北京长安汽车工厂的半天参观时间就成为了长安汽车最好的宣传员。
但是第一次颠覆我把出租汽车开成小商铺的还是前一段时间,在湖北宜昌有个特殊教育学校,一位我十分尊敬的屈老师,她在无声的世界里为孩子们默默耕耘多年,她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十分出色的刘丹阳——这个天真可爱又被大家喜欢的好孩子。那天,她在朋友圈分享了几张照片,是她打出租汽车时看到车上全是吃的喝的,还有文具等,俨然一个流动的小商铺。我惊喜之余马上问屈老师这是在哪里?她马上回复我说,就是在我们宜昌,我说,这要是在北京早就挨罚了。她说,我们这是小城市,这是辆有特色的出租汽车。说着,屈老师马上把原图发给了我。透过照片,我看到出租汽车司机除了车上配有可选购的小商品,还给自己的爱车起了“快乐出租汽车”的名字并用红字打出免费服务项目,这些项目有:餐巾纸、垃圾袋、电话充电、代缴话费、车载按摩、车载氧吧、移动WIFI、卡拉OK等,他还敢亮牌服务:宜昌康龙出租汽车公司。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首汽的郭汉华师傅,他是首都榜样,并多次被电视台等媒体采访,在开首汽约车之前也是开着一辆有特色的出租汽车,车上有鱼缸和绿色植被等,让老人与孩子一看就喜欢,他还对老年乘客有乘车的优惠。
以上的所有这些都是职业的出租汽车司机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就像宜昌的这位的哥,除了一些便民的小商品,还有这么多的免费服务项目,这才是体验之旅,而把乘客安全送到家才是第一目的。然而昨天我们所看到的车内座椅挂售零食饮料就是纯“商业”的目的,说是为出租汽车司机们多收入和为乘客服务,当初平台刚推广网约叫车时不也是打着为司机、为乘客服务的这个旗号如此说的吗?“跳板”撤了之后的今天,出租汽车司机们还敢再信吗?
当出租汽车变成了小卖部,变成了你们眼中的“无人便利店”,后果会是什么样?其实大家一想便知,淘气的孩子拿着饮料开盖不喝或撒一车怎么办?乘客只拿零食不扫码怎么办?食品遇到问题与乘客有纠纷怎么办?司机是开车还是兼售货员?开车的安全问题谁负责?或是因为商品问题有纠纷再给个差评究竟冤不冤?
出租汽车是个性需求的产物,也是在所有交通工具中最昂贵的出行工具,打车族需要的除了安全行驶到达目的地,还有司机们人文的关怀,即便是为景点做“代言”也该是有文化底蕴的“润物细无声”的地方故事,而不是商业大佬们想起一出是一出的“创新”。前排座椅后硬硬的盒子是否就是后排乘客乘车安全的隐患?一旦刹车伤到乘客谁来负责?是平台还是商家?到那时可能就全一推六二五了吧……
我们从不反对创新,更鼓励跨界的合作,但是前提是合规守法。这些年,关于出行的投入不少,资本+们也没少费心,可是许多投入与浪费之惊人让我们难以理解更痛心。中国的交通需要大投入,但是希望笔笔都能掷地有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造纳税人的钱”。
任何行业都有行规,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租汽车行业也不例外。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自己所在城市的故事是出租汽车从业者们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所要做的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通过讲好故事服好务乘客,让消费者满意所收获的“多得”才是司机们心安理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