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方式的改变是否要为城市交通拥堵“买单”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打车方式的改变是否要为城市交通拥堵“买单”?这个话题在我的脑海中转了快一年了,之所以一直没有抛出来与大家讨论是因为还想再看看,还想用有力有理的数据来说话,今天,我自己的打车经历就足以说明了我的论点,我在“自责”与“反省”中觉得是该把问题抛出来让大家开始讨论了。
这些年,随着网约车的出现,许多人都赞成了一句话,打车方式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手机一按,出租汽车就来了,多方便啊。
但是随着城市的交通拥堵,手机一按,车是点到了,可惜离你还很远,十几分钟的等候不是少数,等候二十多分钟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着急的人豁出去退单再按,还是一样的有信息而车来不了,再着急的乘客索性见出租汽车就走,“爽约”了堵车而来的车辆……就这样几按不按就把个城市的出租汽车和网约车“折腾”的满街转,所以交通不堵才怪呢。
为了做好本次话题,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京城越来越多的不使用叫车软件的老司机(首约除外),他们一次次发自内心的话语一次次地撞击着我一直在研究交通现象与交通数据的心,我在扪心自问,这是对这个浮夸社会最好的回复还是最好的注脚。
今天出门办事前我就想好了今天打车“回归”20年前的打车方式,一律采取扬招,看看情况如何。因出门不是高峰时间,所以打车很顺,北汽的韩师傅也是一位老司机,居然也是不用叫车软件的,他说巡游车还是挺好的,关键是司机一要认路,二要认真,在最不好干的那些日子,我就是凭着认真去拉客人,不能光傻着扫马路,要动脑和熟悉客源地,认路减少堵车还为乘客省钱,我也省时间,结果收入还是不错的,您看我今天不到8小时拉了500多元了,不比用软件的司机拉得少吧,现在送完您顺路我就该下班了,接孩子去了。韩师傅说的与昨天银建沈师傅说的几乎一样,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等我办完事准备回家的时候,连续遇上两辆巡游车放下“暂停”,一问是接了单的在等乘客人,因为我打车的地方既是商业中心还是商务中心,所以打车的人很多,下车的人也不少,我开始还是比较有自信的,看到下了客人赶紧问师傅您走吗,司机说我要交接班了只能拉向西去的客人了,一会一个顺路的乘客上车走了,我还是自信的等车,但是连续几个接单的车辆过后,我有点绷不住了,一是晚高峰到了,路上明显开始堵车,二是我自认为打车回家,才拿了比较重的东西又没有地方放,于是只好叫了首汽约车,但是因晚高峰,司机离得比较远,我只好退了,而此时正好一辆首约车送人到此,我马上约车,可是车辆不是我眼前的,我约的车辆虽然离我直线距离不过500-600米,但是直线没有可走的路,还要经过两个堵点和一条单行线,约十几分钟后才能到达,我只好拎着重物等待,但我也不想闲着,还是想调研,用数据说话。在我等待首约车到来的十几分钟的时间里,一共有十几辆巡游车经过(我打车的地点是单行线),四五辆是载客的重载(正与首约车司机通电话记不太准),三辆车是打着暂停在候客,五辆车是亮灯的空驶,我有些后悔,为什么我就不能多等一会?看似我早叫到车了,但是我并没有提早走成。这与我经常提到的“国贸现象”(空车到了国贸拉不到客人,而打车人正在等从桥下堵车的地点转过来的车)有什么不同?我今天所在的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以前司机到那里从来没有空驶,尤其是晚高峰还经常几个人抢一辆车,如今,晚高峰,空驶与载客各占一半,这还是在出租汽车行业恢复了一些元气的情况下。而那三辆等客人的车还不知道从哪里放过来,最关键的是,他们等的客人还迟迟未到达,有等的时间足够拉一趟活了。一边是我等的车辆,因为堵车,难以及时到达,一边是等客人的车辆就在那耗着时间又难以送其他要打车的客人,打车不难才怪呢?!我们有限的车辆资源、我们的有限时间、我们的有限路况空间怎么这么“拧巴”?
此时我想起最近和许多司机们交流时大家说的话,扬招其实挺好的,还是留恋那个时代,起码公平。司机的“运气”与乘客的“运气”应该在一个起跑线上,不会人为地“造打车难”。
是“新技术”让我们变懒了,还是我们自己变懒了?变得更加依赖于“+”而唯独没有“加”思考,以至于过度消费着我们并不富裕的各种资源。都不想浪费自己有限的时间,然而却搭上了更多人的时间与更多的社会资源与道路空间,所以才变得行动上“不会打车”,嘴里还喊着“打车难”。
记得一位老总曾和我说过一个环保理念,节能的产品一定是环保的,但是环保的产品不一定就节能。细想一想很有道理,放在打车理念上是否也能有道理?我觉得是不是下面的理论:便捷的打车方式未必不会造成交通堵车,但是不会造成交通拥堵的打车方式一定是便捷的。不知道的哥的姐们认同我的观点吗?
希望得到您们以及众多乘客的意见。至于打车方式的改变是否要为城市交通拥堵“买单”的话题我们还会讨论下去,也欢迎大家补充我的数据,不同观点欢迎探讨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