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网约车是“卷土重来”还是“胆子”大起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昨天出门打首汽约车时,田师傅就说,最近不合规的网约车又“疯狂”起来,就好像得了什么又可以跑的“指令”似的,连外地的车也来开顺风车了,满大街的许多车不是出来办事,而是出来拉活的,这不是给交通添乱吗?外地车拉顺风车,认路吗?跟谁顺风啊?
回来时又谈到最近的活是否好干,首约姜师傅说,我开首汽约车时间不算长才几个月,但是每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只是最近这些日子特别难干,我还以为是我们的促销活动少造成的,可也听说最近不合规的车辆在路上跑的不少。
今天一早一切问题得到证实。《经济参考报》及“中国新闻社”等媒体都发表了《地方版网约车新政执行不畅 行业博弈加剧》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地方版”新政遭遇落地难。北京市网约车新政要求“京人京车”,政策从5月20日开始执行。目前,滴滴、易到、首汽约车等5家平台已经取得在北京地区的经营资格。但有乘客反映,一些网约车平台并未终止对所有非京籍司机派单。
一位在北京从事网约车运营的司机告诉记者,他的车排量和轴距不符合要求,新政刚执行那几天也有点害怕,后来一看好像也没人管,还能照常接单拉活,就先接着干。
平台向不符合规定的车辆和司机违规派单的问题在天津也同样存在。以市场份额较高的滴滴出行为例,该公司被天津相关部门约谈时表示,5月底前将清退90%不合规车辆和人员,剩下10%约有6万人要12个月才能清退。
文中还提到,多地监管部门负责人坦言,目前对于网约车平台的监管,包括对顺风车的管理,只有提法和要求,并没有具体的落实和细化,很多方面不具备可操作性。文中也提到传统出租车的闲置问题。
今天中午打车时,银建公司的徐师傅用自己今天上午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网约车对于出租汽车行业的冲击有多大。徐师傅说,我早晨拉了一个机场的活,本来想到机场排队还能休息会,但是一看候机的车辆太多了,根据经验要排三个多小时以上,我就决定不排了,到机场附近的高档社区活也不少,我以前也经常在那里趴活,时间不长也能拉到客人,可是今天在那里呆了四十分钟,也没拉上客人,而出来打车的都是拿着手机问的,约有近20辆车来了又走了,只有一辆是首汽约车来接客人的(这也与昨天首约司机反映的情况一致),这近20辆车中全部都是京车,但是不知道里边是否是京人开车,关键是除了首约,没有一辆车是符合北京新政规定的车辆尺寸,不合规尺寸的车是拿不到网约车运营牌照的,也就意味着这些车都是非法运营,一旦出了问题保险公司是不会理赔的,这对乘客安全是太不负责任了。
徐师傅说,等了四十分钟后我接到了我们96103平台的叫车,我放空了近5公里拉上客人送到世贸天阶,才进了城。
司机们不能理解的是,网约车新政是国家层面发布的文件,为什么有些平台就敢置之不理,甚至还与政府讲条件,难道互联网是法外之地?就拿给监管部门提供实时数据这一问题来说,网约车行业内部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就能看出,合法守规的网约车平台(以首汽约车)与那些找各种理由不愿意接受地方政府管理的平台,其博弈在加剧,更让守法的付出许多代价,而违法的成本又过于低廉。
在上述文章中有一段话值得深思,分析人士认为,支持创新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政府的规制必然会带来共享服务边界的收缩,毫无疑问会冲击业务量的成长,当业务量增速不及资本预期的时候,二者之间矛盾就会凸显。网约车赚了闲置资产共享后效率提升的钱,还赚了传统供给里合规的钱,当监管一视同仁后,之前“野蛮生长”的红利能否守住?
记者调研了解到,网约车新政由过渡期到正式执行以来,一些网约车平台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资本运作需要,在部分城市采取了冲撞政策的姿态。
其实我想问的是,出租汽车行业的监管何时能够一视同仁?用不合规的办法赚了合规行业的钱就不用上税和交罚金吗?为什么冲撞国家政策得不到有效纠正?
既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等单位联名一起颁发,也希望各部门负起自己应付的责任。让竞争更加公平,让监管一视同仁,关键是让打车的乘客都能踏上安全的旅程才是文件实施的意义,不懂得敬畏法律毁的只是自己的信誉,不管什么样的博弈都不该损害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也包括全体乘客与全体合法合规运营的巡游出租车司机与网约车司机们的利益,否则我们将愧对新政制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