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车软件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叫车软件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回答起来答案是不少的,而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就试着分析一下叫车软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以及它的利与弊又在哪。
叫车软件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打车的便捷是无需置疑的,同时也改变了部分人的出行习惯,如果利用好是一个利国利民又利于行业发展的好软件。但是,软件平台在还没有研究透“打车难”和交通规律的成因前就用了社会车辆介入,不仅动了传统出租汽车行业的“奶酪”,也给出行安全加大了隐患,最关键的是,并不像他们自己开始所描述的那样,调动闲置车辆资源为出行提供服务,而是全民一起开网约车,还可以随时调动了异地的车辆“增援”。随着网约车的火爆,众多附属“产品”也应运而生还形成了产业链,刷单、抢单、卖单等又是一条龙。
有人说,网约车的到来倒逼了出租汽车行业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这话不假,新政出台了。此外我们也看到了行业中有了自己专业的网约车队伍——首汽约车的“后来居上”,用实际行动给“不懂规矩”的网约车“前辈们”做着最好的示范:刮风下雨不是涨价的理由,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
从今年春节后,司机们都能感受到,平台不再给外地车辆派单后相对好了一些,虽然京车外地司机还是不少,但是如果不是新政的及时出台,传统出租汽车行业几乎被网约车“击垮”。其实,我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网约车用的是“以量制胜”,上海仅一家平台公司所动用的私家车就是出租汽车总量的八倍:41万辆,但是订单只完成了上海出租汽车司机们减少的量;而北京也是一家平台公司用了十几倍于北京出租汽车总量的车辆,还没有完成总客运量的40%,这些既没有看到城市与行业的经济效益,也难看到社会效益,还造成了极大的交通拥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之前说的调动闲置车辆服务出行变成了大家都买辆车开网约车,早已经背离了“共享经济”的轨迹。
最可怕的是已经把许多年轻人思维观念搞乱了,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也已经搞不清了,甚至部分“学者”与“专家”不分是非曲直地为“资本”站台,让一部分人的是非观念与价值观分不清。所以许多司机们说,行业不好我们可以离开,出租汽车司机本来就是铁打的出租汽车,流水的司机,但是如果把大家的是非观念搞乱了是最可怕的事情。只是图一时的便宜出了安全事故已经不少了,难道非要交更多更惨痛的“学费”才肯回头吗?
天坛公司的苗师傅和我说了自己拉过客人的一段经历。我那天在刘家窑地铁拉了一位年轻的女孩就讲起了自己可怕的打网约车经历,车子走了一段路,司机就和她商量加钱的事情,而且问她“怎样加钱”?用什么方式“加钱”?把她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说我多给你钱吧,司机犹豫后同意了。结果还没到地方她就下车了。这位乘客和苗师傅说,以前下班回家也没打过平台的网约车,只是大家说便宜还快,就试了一次,结果后怕,以后不管等多长时间我也只打出租车。
去年有一段新闻让我至今难忘,说的是德国法院裁定不予解禁优步网约车业务,德国法兰克福的州高等法院维持此前对于优步叫车应用UberPop在德国的禁令。德国出租车行业联合会对这项判决表示满意。法兰克福的州高等法院认为,使用优步“接活”的私家车主未取得必要的许可,因而违反了德国乘客交通服务法。据了解,优步在德国仅能用于寻找周围的合法出租车,而不能像在中国、美国等一些国家那样用于约乘私家车或是搭顺风车。
曾有评论说,既然是法律不允许,严谨的德国人一定是遵纪守法,绝不会用私家车加部手机去开网约车。这一点我20多年前在德国采访时就有体会。我走之前宝马公司的首席代表就提醒我,德国人各个像警察,千万别违法,包括过马路。我们到慕尼黑时因不认识路而违章掉了头,结果引来所有路上经过车辆中的人齐刷刷目光的“鄙视”,如果眼睛会说话,一定是“你为什么违法”?!
经合组织国际交通论坛经济学家Philippe Crist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在移动出行应用领域的发展“至少落后中国和美国5年”。
但他表示,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使得德国有机会去制定更加完善和可行的监管体系,“每个国家应该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约车监管路径和发展模式。”
确实,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中国既然开了世界监管网约车的先河,就证明了政府有这个胸怀接纳新生事物并要逐步管好它;平台既然有能力开发好出行的产品也应该有“胆量”在政府的监管下做好自己分内的交通服务。一个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吧,“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