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的哥的困惑:手机为何成了“运营证”?

(2017-08-02 23:37:35)
标签:

文化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这些年,创新不少,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实惠,以出行领域的创新就有移动互联网的叫车软件等。一件好的创新应该是造福社会与百姓的事情,更应该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围绕之前的不便进行创新与变革,让其造福百姓与社会,还能够帮助政府缓解诸多难题。但是如果一项创新是在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便前期用再多的钱砸了多大的市场,即使再方便百姓,赢得了再多的“口碑”,也是缺少起码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运营资质的车辆一旦出了任何问题保险公司是不会理赔的,乘客也是直接受害者,这时口碑就会变成口水。

前些天,深圳一位女士下班叫了快车回家就遇上了毒驾司机,撞到了路边的小货车,亏了乘客与司机无事,但是乘客受惊吓不小。事后,深圳交警在微博中写到,任何公司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安全是第一位!

“安全是第一位”不仅是交管部门的提醒,也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制定出租汽车行业准入门槛时的前置要素与条件,更是写进法律条文里的,就是为了保证乘客的安全出行。本以为叫车软件的问世是为有资质的运营车辆而服务,而且开始也是这样做的,为保证乘客安全出行再加一道便捷,这才是最好的创新,多方受益。如果延续下去会为大交通做很多事情,平台也有更多的盈利点,但是人家却是奔着你的客户群来的,冲着发展不合法的私家车运营去的,因为轻资产与资本+要的是“责任方”越少越好。随着叫车软件平台的不再优惠,还随时涨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当一项“创新”的出现变得人人不受益,只有公司受益,这还是创新吗?

这些日子,许多司机在问我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网约车?这也是众多“的士司机”的困惑与思考。一部手机加一辆私家车就是网约车?撇开手机不就是一辆私家车吗?那手机成了什么?难道是“运营证”吗?谁赋予它的权力拿出行人的生命开玩笑?!

前面提到在深圳打网约车遇上毒驾并不是第一次了,在去年的新闻中就有深圳交委、交管和公安等部门三度约谈几家网约车平台,就网约车平台对司机把关不严,数千人有吸毒或者重大刑事犯罪前科等提出要求。

如果仅凭一部手机,一辆私家车外加一个叫车软件就构成了网约车那是对正规出租汽车管理和运营车辆的亵渎,是对生命的不敬。《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对外发布,就是要规范网约车的管理,就是要还百姓安全的乘车环境。

别再用缓解“打车难”当挡箭牌,比起打车的“难”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的1,后边再多的0也难以构成大数据的支撑点。更何况缓解打车难还有众多正规的出租汽车司机在为乘客的出行保驾护航,风里雨里、春运暑运都不会抛弃自己的乘客。

手机只是互联网的一个工具而已,但愿我们众多出行者都能让手机成为受益的工具,让自己成为互联网的“移民”,而不要成为它的“难民”,更不能做对不起底线的“祸国殃民”。

的哥的困惑:手机为何成了“运营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