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打车难”与国贸现象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说到北京打车难的问题必须说到“国贸现象”。研究完了“国贸现象”再回过头来说打车难与不难可能才会有发言权。
“国贸现象”,是我和一些有心的司机们总结的一个本不该有的打车怪象。而这个怪相又实实在在的存在,更应该令大家思考,我们的交通怎么了?叫车软件给我们带来了利的同时还带来了什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让互联网+为出租汽车行业服好务?
说到国贸,老司机们都有体会,以前到国贸从不空车,可自从网约车问世以来,虽然从楼里出来的都是打车人可就不是你的活,而乘客拿着手机在问话“走到哪了?”,司机说“掉头呢就是过不来”或是“哪座是国贸”(外地司机)等,当不耐烦的乘客无可奈何地又打上你在国贸附近转来转去的出租汽车走的时候,已经过了好长时间,又甩了堵车前来的另一方司机(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出租汽车)。当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国贸现象”时,打车更难,交通更堵,只能用更多的车辆“缓解”打车难却缓解不了越来越多的交通拥堵点儿。
今天我出门打车时正好赶上首约的司机杨师傅,他又和我讲起了自己前几天经历的“国贸现象”,使他感到既“困惑”又无奈。杨师傅说,那天我送人到长虹桥附近,客人刚下车就有绑单进来了,一看是国贸的,虽然长虹桥离国贸不远,但因为是堵车的路段,显示要20几分钟时间,乘客就给退单了,一会又一个单子进来,虽不是刚才的乘客,但还是国贸,因为显示还是20几分钟时间到达国贸,乘客又退单了,就这样连续6单进进出出,最后一位,乘客在国贸二座,显示2.8公里,预计23分钟,我怕耽误乘客,就给乘客打电话说时间比较长您等得了吗?乘客说没关系,我等您车来。于是我赶紧开向国贸,路上用时22分钟,到时通知了乘客,正好乘客下楼,我们出发了。杨师傅说,像这样乘客理解的没问题,有的等不及先走了取消订单时,我们都快到了,有些还不理你,到地方打电话通知乘客在楼下时告诉你已经走了,这样爽约不但耽误别人打车,还给交通添堵。
回来的时候赶上北方出租公司的司机,也是提到了打车软件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师傅说,有时真的方便,比如回家拉上顺路的乘客多好,大家都合适,但是有时却很无奈,不是没有好活,就是远活,你到了人家也走了,爽约是常事,也误事。打车软件是把“双刃剑”,往往有些人在叫车时在方便自己打车的时候却“损害”了别的打车人的利益,例如,一人用几个软件,有的叫了车不等见车来就走。师傅说,其实现在司机们挺留恋没有软件时路边拉上客人就走的时光,不管远近,哪段路客人多,哪里好拉活,大家心里有数。如今有了软件有的司机离开软件不会拉活了,总希望通过软件减少空驶,可是往往抢不到理想的活,养成了软件依赖症,反而更痛苦……现在还有抢单器,还有专门抢单、卖单的,快形成产业链了。
师傅们的话让我想起了周华健的那首《让我欢喜让我忧》,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恨悠悠,为何要到无法挽留……记得许多司机跟我说起卸载软件的时候就是“恨”大于了“爱”,只好说拜拜。
再说打车难时,还是想想“国贸现象”该如何解题,现代技术面对“打车难”还需要专业与敬业的思考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