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打车难与保证乘客安全一个都不能少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打车难的话题说了许多年,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些年政府在“缓解打车难”的问题上一直是从城市大交通的着眼点出发,通过各种客运方式的综合提升及适时引导,以缓解城市打车难问题。
通过媒体报道,我们注意到,这几年北京市在地面交通、轨道交通及政府投资的共享自行车的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还推出了有针对性人群定制公交的商务班车,为减少私家车出行及缓解打车难作出了贡献。
在出租汽车运力保障方面,除了建立三级保障体系,力保出车率和三站两场的运力保障以外,年节的保点服务更是北京出租汽车行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并纳入到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尤其是年三十晚上北京各个爱心车队在机场、车站集结,舍小家为大家的温暖回家路的活动更是感动了无数“迟归”的乘客。为了缓解打车难,早在四年前北京出租汽车调价时就对计价器进行了改造,推出了可以同时同址拉上四位乘客、分别计价的合乘模式,且乘客少付费、司机多挣钱。
此项好的举措还未来得及推广,网约车的各种“优惠打车”就来了,如果说,“网约叫车”这个新生事物是以服务传统出租汽车信息不对称,我们无可厚非。但是得到众多客户资源后的平台却将缓堵的车辆转向社会车辆,不仅对出租汽车行业是毁灭性的打击,也是对乘客及私家车主是极大的不负责任。
众所周知,客运市场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这也是出于对乘客安全的考量,然而,网约车平台打着缓解打车难的旗号,还以“创业”的名义,将不合法合规的私家车推入客运市场,不仅扰乱了城市的交通秩序,也混淆了人们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缓解打车难一直是各级政府部门努力改善的工作重点,但是如果拿“牺牲乘客安全”和造成“新的交通拥堵”为代价是绝对不可取的,也是绝对不能被认可的。
记得,我在今年初的一篇回应文章中写到,网约车不是法外之地,更没有可供“缓冲”的中间地带,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就明确了基本原则,是坚持乘客为本。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个性化出行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网约车还不同于网店,现在网店和外卖都已经有了法律来约束,而网约车跟网店的不一样还在于,一旦出了事情,既没有复路的机会,也没有七天退换货的可能,所以为什么要像管出租车一样是前置安全,就是对乘客的负责任,不像有些专家所说的,把网约车管成了出租汽车不叫改革叫倒退。我觉得说这个话的人,就值得质疑,是否考虑过对乘客负责?是否考虑过对从业者负责?
网约车作为出租汽车的一部分也是城市交通中个性化需求的补充选择,在缓解打车难时还必须保证乘客的安全,两者不是选其一,而是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