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造打车难打车贵”现象还是“话题炒作”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记得今年春节期间就有话题说出租汽车新政与地方细则的实施是造成乘客重新打车难和打车贵的原因。因此以用“建议调度价”的名义缓解打车难,造成乘客的打车更贵。当时我就发表了《从“造越位”联想到“造打车难和打车贵”》的文章,对于某些平台不负责任的说法与做法提出质疑。
本以为随着5个月过渡期倒计时时间的临近,出租汽车行业的深化改革与网约车的规范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应该归到贯彻与执行新政的主旋律上来,没想到又有声音再次质疑“打车难与打车贵”的问题,让人不免觉得缺乏“新意”与“诚意”。这个“新意”是对于整个出租汽车行业缺乏基本常识与应有的了解,因此话题总在一个“地方”上转,还经常说着外行话;而“诚意”就是对于新政的敬畏之心与遵守之意,毕竟如今不再是征求意见稿,而是以文件的形式发布。
众所周知,互联网+出租汽车的意义只是在叫车的时候使用互联网平台以方便乘客,而在实际打车过程中还要依靠传统出租汽车的实际驾驶里程才能把乘客送到家,不可能像发送文件一按鼠标人就能从东单到了西单,因此有限的道路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打车人的需要,城市的出行主要还是依靠城市的公共交通与绿色的多种出行方式去实现,而对于乘坐出租汽车出行这种人车占资源比最高且最贵的个性化需求,各国都是实行数量管控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证明还不是一位合格的交通人或是做交通行业的企业。一个成熟的企业除了要完成企业自己的既定目标与效益最大化以外,还要有一份社会责任,一份遵纪守法且帮忙助力不添乱的企业责任,否则对于坚守的出租汽车人与老实的出租汽车企业就显得尤为不公平。
互联网+本可以通过信息的采集优选合法合规的出租汽车资源,让打车人分享因为互联网所带来打车不难的“红利”,但是目前让我看到的却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今,“造打车难”不是件难事,因为对于乘客与出租汽车司机而言信息并不是完全“透明”的,因此派单也好,绑单也罢都难以实现乘客与司机的透明选单与接单,于是,人为地“造成”了又一次的打车难。
球场上的造越位是“防守战术”,在现实出租汽车版的“造打车难与打车贵”究竟是什么战术?我们还不得而知,是希望“赢得时间”还是想多分点蛋糕?如果是,还希望回到政策法规约定的框架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不是,还请想一想当初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