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越位”联想到“造打车难和打车贵”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最近关于出租汽车打车难与打车贵的话题又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尤其是在春运最紧张的时候,某些平台以“建议调度费”的方式仿佛为缓解打车难做着“尝试”,“鼓励”出租汽车司机们在车辆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多拉客人,实际上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利,也直接损害了全体出租汽车司机们的形象,被“惯”出了“不加钱就不肯走的”恶名”,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无谓的交通拥堵。这不禁使我想起足球比赛中的造越位。
喜欢足球的人都知道足球比赛中有个造越位的防守战术。就是根据比赛规则,进攻队员在接球时,如与对方端线之间防守队不足2人时则为越位。防守队员利用这一规定,在对方传球中,另一队员将触及球的瞬间,突然向对方半场冲刺,造成对方接球队员与本方端线之间没有防守队员(除门将外)的局面,使对方越位犯规。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造打车难”不是件难事,因为对于乘客与出租汽车司机而言信息并不完全“透明”,所以,为了推能挣钱的私家车专车一定会用“没有出租汽车”告知乘客“请选择专车”,以“打压”不挣钱的出租汽车,如果乘客非要选择出租汽车,于是“鼓励”出租汽车司机们拉活的建议调度费的“造打车贵”又来了。
我不知道这种损害乘客与出租汽车司机双边利益的“造打车难与造打车贵”还能“持续”多久?但是我知道这种方式使用的直接受益者却是平台与不合规的私家车司机。尽管在春运期间,受到众多质疑及约谈平台阶段性取消了“建议调度费”,但是这个“阶段性”又给“造打车难以至于打车贵”留下了可以再任性的余地。
这里,还需要再陈数的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什么叫打车难?一两次叫车能打到车自然不算难,但是,随着两三次叫不到车的再叫车就是大数据“订单需求”的“上涨”了,于是根据这个上涨认定的“打车难”就可以加“建议调度费”了,但是这种单人数据的叠加上涨是否太牵强?网约车的使用虽然方便了打车人,有时又约束了打车人,甚至还造成了交通拥堵,以我昨天的打车经历就可以说明问题(见昨日文章)。
记得球迷们经常说,足球的造越位是把双刃剑,弄不好也会害了自己的球队;同样,平台的“造打车难与造打车贵”除了损害乘客与出租汽车司机们的利益之外,也使自己的“信誉”饱受诟病。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应该成为城市良好交通秩序的守护者与捍卫者,而不应该成为打政策“擦边球”的“老司机”。
我们期待城市良好交通秩序多些守护者与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