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哥“话糙理不糙”:“接地气”可以“少生病”——新政实施第十六天见闻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接地气”一词本来再普通不过,就是一个民间用语,接大地的气息,顺乎人理,接其自然。然而这几年火起来是希望主管领导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而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用来形容政府官员及名人人士,比较亲善大众。
今天打车时遇到的一位来自于顺义的“的哥”,他的话语亲切朴实,带着“乡土气息”的“味道”,按他自己的话说是话糙理不糙,让人感觉到十分接地气,尤其是在当前出租汽车改革的关键时期,“接地气”可以“少生病”的道理浅显易懂。
地气这东西来自大自然,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时代发展再快也不应该忘了还要脚踏实地,还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否则飞得越高,就会摔得越惨。
打车笔记147
今天本来是按照预定的时间出行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协调完一些事情再出门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但是也许是对我调研的照顾,总是有意识的安排,让我赶上了一位老的哥,大实话中带着哲理。
深顺公司,BN6179,一看“深”字就问师傅是否与深圳有关,师傅说没错,是世妇会的时候深圳与顺义的合作。我们公司不大,200多辆车,我是1997年开上出租汽车的,是带着车进公司的。我的第一辆车是两厢夏利,买了二手车开了两年收回车没赔没赚,现在开的是我的第四辆车了,我的第二辆车的富康。我马上接上说富康车虽好,但是“生不逢时”,前有夏利后有伊兰特,你们只好干了换车时候的大约半年时间吧?他马上说,您太了解出租汽车行业了,我说,我当年就曾经写过《生不逢时的富康》啊。
我和司机一起回忆着当年的大骑士、中华子弹头,他说还是玻璃钢的呢,我们两人共同感慨,有出租汽车多少历史就有多少故事。
师傅说,前些天好干一点,这两天差一些。我是双班司机,家在顺义,因为离机场30公里,赶上我的班时,我4点多就出来,到机场不到5点,排得快一点7点多就能进城了,慢点就要等到8点多才能进来,要是赶上一个望京的活,合一小时十几元钱,不是赔了嘛?其实现在出租车空驶那么高,可是还说打车难。现在专车就是扰乱了市场。政策好我们就多干,政策不好就咬牙坚持吧。我以前是开大车的,有大车的本子,但是开了快20年出租汽车,身体已经不行了,已经回不到开大车的时代了,只好坚持吧,我们的年龄都50多岁了,还能干什么?太阳有下山的时候也有升起来的时候。刚调完价的时候我们多好,每天多挣100多元,这100多元在农村多顶事啊?!
师傅说,现在都说接地气,可是现在都修成马路了,还有多少地气可接?接地气可以“少生病”,你像我家的狗,狗舍都盖得挺好,也是水泥地,拉尿都在那里,稍一忽视没弄干净就生病了,可是把他抱到有土地的太阳下晒一会太阳,他那小腿刨刨地,地上的“养分”就上来了,还真管用,一会就精神了。其实话糙理不糙,现在接地气的太少了,都“悬着”飘着了,有些还往上爬,不是有句话叫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吗。其实,接地气真的可以少生病的。
师傅说,我一直不明白,以前我们也烧煤,北京城里还有许多重工业,可是我们一出门空气还是新鲜的味道,但是现在到了晚上,你看满城的车辆,尤其是大车进城很多,除了堵车,浊气上不去,可不是破坏了大气层吗?
点评:记得几年前也听一位来自郊区的司机说过接地气的问题。他说,现在城里都是马路了,而留的土地太少了,而地气不只是简单的泥土,还可以储水和干燥时散发湿度,接地气就是要接来自大自然的气息,会减少生病的机会,所以应该留土地多一些才对。
我想,师傅们说得话虽糙但是理很对,不光是人要接地气,行业也应该“接地气”,少些浮躁,多些脚踏实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