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贯彻执行网约车新政还必须走出一些“误区”

(2016-10-25 23:53:26)
标签:

文化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108日开始,已有几十个城市出台了网约车细则草案,而细则从出台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专家也对网约车新政进行了多次和多种形式的讨论。许多意见非常好,也为地方的管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是还有一些人听了部分片面解读与疑问,在不了解实际情况时,也对文件有了一些误解。

一、再给网约车缓冲期

728公布的两个文件已经明文规定,111日执行,现在已经倒计时,不可能有缓冲期。

可是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里,除了马化腾直接提出网约车不要一棒打死,刚刚新出台的网约车政策,希望能慎重,给缓冲时间,进一步调研等。不少公知也站出来为网约车“鸣冤叫屈”,希望给网约车缓冲期。

这里本身就出了“概念”问题,什么是网约车?用网络预约的车叫网约车,但是是运营的车辆就应该叫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也就是文件中明确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除了在顺风车上与网络预约私家车有关,在运营网约车上与私家车一点关系也没有,哪来的缓冲期。首汽约车是规范的网约车需要时间缓冲吗?我想,这里要缓冲期的不是网约的车辆,而是希望以前“缓冲”任性的模式罢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对于一个已经四岁的平台,小的任性已经领教,等看到你的“老”时估计中国的出租汽车行业乃至交通出行的体系已经“未老先衰”了。

二、大排量就不环保

对于大排量就不是环保的话题一直是108日后的热点,之所以一再强调大排量不环保就是大排量的数量少了许多,而小排量可以挤进更多的网约车,难道更多的小排量车就比较少的大排量污染少吗?一个城市除了减排还应该减少交通拥堵。

三、网约车不同与出租汽车,应该扶植,网约车更便利

网约车起步时就是为出租汽车行业服务,大家也觉得很便利,后来平台推出高端专车时就是以“差异化”把出租汽车行业说得一无是处,后来快车、顺风车等的推出把出租汽车行业推至到“补充”之位,许多出租汽车司机一两个月都没有一趟去机场的活,才使得众多消费者感觉“网约车更方便”。

其实网约车平台应该是信息之源,是便利所在,应该平等服务所有运营车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新政执行后希望不要偏离公平竞争的原则。

四、关于缓解打车难“模式”的探讨

前些年打车难曾经困扰着交通主管部门,但是如何缓解打车难不是只有增加车辆才是缓解之路,但是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乘客的需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以前我们采取的模式是以大量的补贴与车辆的叠加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城市交通“预备役车辆”,随时可以拉客人,以此“缓解”打车难。

我想从中国企业管理的例子说可能更为直观也好理解。

我们一直推崇外国的管理模式。其实我们当年到德国去的时候,德国人就说我们学习的是你们的管理方法就是大庆的“三老四严”,但是我们却一直使用美国与日本的管理模式。美国的管理模式就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大量生产方式”,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必须有大批量的零部件储备,也因此造成库存周转方面必须下一番功夫;但是后来丰田公司推出了“精艺生产方式”,就是以精确的计算出各个零部件的组装时间,让各种零部件按照组装的时间提前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内运到组装现场完成整车组装,以此取消了大量的仓库储备,以此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这也是日系车辆便宜的部分原因之一吧。

提出两种生产方式也是希望我们的网约车平台在创新中改变思考模式,在目前我们呼唤改善环境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用“大量生产方式”囤积车辆来缓解打车难,而应该以高科技的网络技术的精艺调度技术去协调出行问题,减少路上众多车辆等候客人的“泡沫”,也就自然减少了拥堵,出租汽车与网约车也就跑起来了,打车自然就不难了。也许“精艺打车方式”和“精艺出行模式”才是我们要的未来吧。

五、打车的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目前有些人觉得新政出台是阻扰了打车便捷与便宜的步伐,一位网友回复我的博客时说,“平台上,网约车、出租车、电调出租车,都可以使用,没有无法使用的问题,只是有没有优惠的竞争问题,对于乘客而言,物美价廉是第一位,价格一样我选物美,价不廉物不美,自然被比下去了。我在回复这位网友的时候说,“错了,坐出租汽车物美价廉不是第一,安全才是第一,这一点政府是负责任的,一旦出了事连网店7天退换货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打车只图便宜也是一部分年轻网约车用户的真实想法,还需要我们多方正面正确引导安全比便宜更重要。

六、出租汽车与网约车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发展

728日的新政发布会上,刘小明副部长就指出,出租汽车行业是城市重要的窗口服务行业,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方便群众出行、扩大社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网约车新政提到“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108日后的讨论中出现了两个字眼不太协调,这就是“死”与“活”,不是网约车的死就是出租汽车行业不死网约车也活不好等等舆论,不但让人听了不舒服还感觉有“挑拨”之嫌。

一场始于“打车难”的探讨到如何“缓解打车难”方式的争论,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都是为了解决百姓的出行问题,用一些诟病等的词语也是常年说的话题,但是从某些会上及一些发言中我们却看到了“恨”与让出租汽车“死”的字眼,让人觉得这已经脱离了讨论的本义,难道两方只有“刀剑厮杀”、拼个你死我活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结果吗?许多出租汽车司机诚恳地说,平台叫车的便捷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只是期待公平竞争。

和谐交通与和谐出租汽车是我们憧憬的交通文化的理念,愿这种理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成美好的景象。

新政实施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们期待更多的理性思考,走出误区,让出租汽车行业的改革走上健康、可持续与和谐发展之路,这才是全体从业者与乘客的幸事。  

 贯彻执行网约车新政还必须走出一些“误区”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