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约车定位的思考之便宜篇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说到网约车,人们的第一印象是方便,第二就是便宜。所以,当网约车平台用“分享”二字“抓住”了人心的时候,低价的网约车仿佛成了缓解打车难的一剂“良药”。
2015年情人节滴滴与快滴合并后,网约车平台用低价开始蚕食出租汽车的市场,一年多以后,打得火热的滴滴又与竞争对手优步再合并的时候,人们才发现网约车开始涨价了,这时人们才开始问,说好的分享经济呢?其实,早就有人提醒过,网约车平台不是慈善家,不可能永远赔钱做生意,所以开始的便宜与低价,都是抢占市场的一个手段而已,至于是否分享从车主们反映最大问题的绕路之事就可以看出共享的端倪,顺风车只是个噱头,没听说哪个顺风车司机一天总在路上顺着的,所以按照不久前公布的两个文件来看,真正合乎网约车规范经营要求的只有首汽约车一家。
回过头来再说顺风车,按照王永当年提出的顺风车理念应该是顺路拉上同行的客人以减少其他车辆的出行,并减少交通拥堵和碳排放量。所以是不收费或者是只收取成本费,而滴滴的顺风车从一开始就背离了车辆共享的原则,用双补的方式刺激司机与乘客,让司机多挣钱,乘客少花钱,把分享引入了“误区”, 也使交通越来越不堪重负。
记得媒体在介绍分享经济受追捧时说,曾经提到拼车服务能减少55%的交通拥堵,既节约了道路资源和能源消耗,又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用车成本。对于平台、使用者、出让者、社会都是多赢的结局。
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局面不是多赢呢?因为从一开始给你补贴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让你得到最终的“实惠”, 今天那句“没有免费的午餐” 早已经告诉了你资本市场的“诱惑”,其实你早已经成了人家案板上的肉还在帮人家数钱甚至是说好话。否则暴雨时涨价如何解释?有人说我们不怕雨天涨价,只要平时便宜就可以了。但是平时的便宜也不见了,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给你补贴的钱不是平台自己的,这么多的资金投入都是要还的,所以羊毛还要出在羊身上,因此涨价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平台可以通过服务出租汽车实现盈利,但是却因为目光短浅,又不想以重资产参与竞争,所以私家车的使用及20%的抽头,才是平台摆脱被动局面的“杀手锏”,但是最早利用完出租汽车就背信弃义甩开的做法也会在用户中出现,因为不能总赔钱。
所以奉劝众多消费者,不要把“打车贵”的积怨归结到要网约车司机考证的身上,而是不管考不考证,网约车都要开始涨价了。
你欠的“情”总是要还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