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口罩的“变迁”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看点 |
从小“认识”口罩一是在医院里,看到白衣天使们带着口罩是那么的神圣,但是在记忆中也最怕“口罩阿姨”举着的针管,即便是还离着八丈远就开始无泪的嚎啕大哭,以“宣示”自己小小“肌肉地盘”的“主权”,你敢碰我就哭给你看。对于口罩的第二个记忆它是御寒的“工具”,任凭风雪交加,口罩可以帮助五官中40%的地盘及面部不受冻。因此那时的口罩都是纯棉制品,用后还经常洗了再晒一晒,然后接着用,由于可以反复使用所以从来不属于紧俏商品。
第一次感受口罩成了“俏货”是十二年前的非典时期,因为戴口罩可以预防传染,所以口罩成了紧俏商品,甚至某一时间内是“一罩难求”。记得那年从北京赶往上海车展在首都机场候机时,望着众多匆匆过往的行人及服务人员都全副武装的带上口罩,而我却成了特立独行的“行者”,真想赶快买个大口罩把自己也藏起来,免得尴尬,然而走遍了所有的商场也没有买到口罩,只好一路低头匆匆登机。好歹上海的氛围好了许多,但是在车展的入口处口罩与消毒液同样成了受欢迎的抢手货。
而二次感受口罩成为热销品是始于几年前对于PM2.5的认识,于是口罩的品种与花样越来越多,防雾霾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与欢迎,尤其是近来雾霾天的不断出现让戴口罩出行成了人们的新常态,口罩的生产与研制者也会不时推出新产品以适应需求。
口罩,在不同的需求中逐渐变化着属于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