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三无产品”上路危险多多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和谐交通,和谐出租 |
昨天,滴滴和快的合并了,选在西方的“情人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许更有其“意义”,一是打了多日的对手变成了合作的“朋友”或是“情人”,联姻的目的不是“爱情”,而是市场,是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二是近年来西方的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叫车软件就像一种文化在影响着我们,也希望“改造”我们的出行管理体制和出行规矩。
虽然西风不小,是否涉嫌垄断还要看有关部门的认定。但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不是轻易就能被拔起的。不管软件商们的市场有多大,但是在现阶段推行的专车究竟是什么?一没有运营证,二没有计价器,三没有发票,不就是三无产品吗?运营证是国家主管部门对运营车辆资质的认可;计价器是计量工具,并以测得的计时时间及里程为依据,计算并显示乘客出租车应付的费用;发票是对于乘客的付款凭证,除了报销还可以查询相关信息等。专车上哪里去查?
在消费时人们对于三无产品深恶痛绝,绝大多数人对于三无产品中的食品哪怕再便宜恐怕也是“敬而远之”的。但是对于出行中的“三无产品”怎么就这么能“容忍”呢?是我们不差钱?还是我们有一种被宰的“乐趣”?即便是被高价勒索了也要说它是高端需求,是对传统出租行业的颠覆。
坐着“三无产品”的车上路是危险,尤其是私家车名下的专车,你怕不怕我不知道,但是我怕。为了您的安全,劝您也别打或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