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丝消费看粉丝经济

标签:
娱乐文化 |
分类: 文化看点 |
这是四个月之前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今天读起来也许有新的感想。
“粉丝”一词现在很火,小时只知道它是食物,弄点肉末加酸菜炒出来很好吃;可是现在我们说得最多的这个词,离食物已经越来越远,但是却仿佛越来越“值钱”,以至于可与消费、经济和文化相提并论。
从粉丝的初级消费看市场的终极目标
虽然无从考证Fans是从哪一天在平媒上就有了它的中文的替代词——粉丝,但是地球人都知道fan 的英文原意是狂热者、爱好者,或是某个人或者某种事物的崇拜者。是不是崇拜如今不敢说,但是“新浪微博”又给予了它新意,把你所关注的人定为他的粉丝,粉丝的数量就更显示出你所关注人的“身份”与“地位”,再加上赋予了认证的V,于是有了大V,有话语权的大V们往往引来网络的许多话题,成了网络名人,接下来粉丝的多少可以像食物的粉丝一样开始“买卖”了,虽然许多名人的粉丝在几千万级以上,但是“僵尸粉”这个词不会是空穴来潮,虽然无人知晓“僵尸粉”在其中的比例,但是7-8位数的粉丝数量就像北京二环的房价一样听着就有“实力”。
各种星们忙着涨粉,尤其是演艺明星们的粉不仅是给自己拥趸看的,也是做给企业看的,我的粉多,响应者就多,找我代言就会有好的回报;企业家们忙着涨粉,尤其是著名企业家们,涨粉是给读博的人看的,实力所在,粉丝多多,对于品牌营销也有好处,何乐不为呢;媒体们也忙着在关注的名人中找新闻点,抢“周一见”。也许这只是粉丝经济最初级的模型,却预示着未来市场的终极目标。
从粉丝消费看粉丝经济
近两年,粉丝消费已经不是前些年买粉消费这么简单,粉可以照买,但是粉丝经济这张牌是有看头和有玩法的。一个栏目火了,带着栏目中的人也火起来,就拿BTV的养生堂栏目不仅是全国卫视同类节目的第一,节目中走出来的专家们也个个火爆,不仅挂号费直线涨,就连出书也是各个出版社的最热人选,有些章节内容很相似,却还能换个名字再换出版社又出新书,即便如此,依然好卖,不能不说大众对于健康话题的重视,也是中老年“健康粉”们从银屏追到医院再追到养生文化的执着与热情;还有孩子与爸的节目火了情有可原,可是同期跟拍了一部不叫电影的电影,火得让人不可思议,其中某些问题值得反思。几个演员火了,不管片子有多差,但是票房不差;一部剧火了,演员片酬水涨船高,代言、活动等应接不暇,各种商演、代言等活动不断也让粉丝们跟着分享“红利”,虽然不断掏腰包,但是付出并快乐享受着。
从粉丝经济到粉丝文化
粉丝有文化吗?回答是肯定的。以前有人说过,有什么样的明星就有什么样的粉丝,这话一点不假,明星的素质决定粉丝的素质,也决定了消费的走向。这也是这些年在研究车文化与交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对接时,对于明星素质与粉丝文化做了调研与探讨得出的结论。可惜这一点并未引起许多企业的足够重视,往往在选代言人时,只是考虑此人红不红,或者是否大牌和一线演员,至于对你的品牌文化是否能够诠释,对于真正的用户是否合适显得把握不足。
就拿汽车品牌来说,我们的厂家大多卖的是产品,却很少“卖”企业的品牌文化,更谈不到商品的内涵。汽车除了是代步工具还应该有精神的传承,从当年的各项汽车发明到如今的方便使用,是为了给更多人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而绝不是要做“马路杀手”。但是我们许多“有钱一族”的富二代们常常为那些名车做了不少交通坏名的注解,很少有人谈到做好事为名车增光。这一点与国外的汽车品牌理念正好相反,因此,要想把粉丝经济搞上去就应该静下心来分析粉丝的优劣势,再看明星的文化素养与自己品牌的切合度,只有这样才能既传播了品牌文化又提高了品牌的经济效益,还能做到最大的传播力,实为一举多得。
粉丝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迷或是狂热者,还应该是爱好者与扇子的使用者,扇子虽小但是风力不小,用好粉丝与传播好品牌文化并不矛盾,选择好的粉丝群体与代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