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呼唤新的扫雪文化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看点 |
千呼万唤的雪姑娘终于来了,带着欣喜,也带着忧虑,为什么?因为扫雪已经成了难题。城市太大,环卫工人过少,百姓想扫却没有扫雪工具。
《呼唤新的扫雪文化》是 2010年1月10日刊发在报纸上的文章,是对北京一场大雪过后,一位环卫工人倒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有感而发。并在当年将这一主题带到了北京市“建言‘十二五’,共话新蓝图”市民建言会的第四场上宣讲。如今四年过去了,我们的扫雪文化比这场雪来得还要晚,京城的扫雪文化何时才能到来?难道要像这场雪一样需要千呼万唤吗?
去年,我在博客中转发了这篇文章,今年再次转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扫雪大军中来,用新时代人的新视角与新的行动迎接新的扫雪文化的到来。更希望北京能为全国做表率。
《呼唤新的扫雪文化》
凡是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有年头没有听到咔哧咔哧的踏雪声了。都说全球变暖不会有大雪了,但是今年的雪格外的大,我们又听到了踏雪声。记得小时候雪就是命令,只要下雪我们都会和大人一起拿起工具去扫雪,当扫完雪后就会堆起大雪人,以示扫雪工作告一段落。大雪人上那胡萝卜的鼻子和煤球的眼睛在雪地里显得格外耀眼。
如今,城市变了,变大了,变好看了,路宽了,车多了,特别是平房少了楼房多起来了,人们已经习惯于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了。如今,生活变了,变好了,变富裕了,街美了,花多了,特别是告别了平房,铁锹少了墩布多起来了,人们已经习惯于由专业的环卫工人来扫雪铲冰了。
但是,我们的城市太大了,只靠专业的环卫工人毕竟太慢了,更重要的是融雪剂等物质对路面和环境的破坏已是不争的事实。哥本哈根会议后,全球的人都在思考,我们该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
本来雨雪天气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美好“礼物”,蓝天、绿草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当我们破坏了生态的平衡,纯真的雪花也会肆虐,变成人们出行的忧虑和社会的负担。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老天爷既然给了我们皑皑的白雪,我们理当受之并还以次次自然的行动:为了蓝天,为了绿草和子孙后代;中国历来是文化之国,大自然既然给了我们茫茫的雪景,我们当之还以千万支“笔”的“大写意”:让积雪改道,让雪人微笑。但是战士上雪场是要有“武器”的——扫雪工具,可是我们早已经告别了做煤球的铁锹,扫院子的扫把,怎么办?其实没有什么犯难的,如今不是时兴市场经济吗,足球都有“国安队”、“宏远队”了,我们扫雪为什么不能有个“石化队”、“中行队”或者“XX社区队”、“XX小区队”和“XX楼门队”呢?!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对环境承诺的全民行动,他与其它体制的国家一样“不差钱”。
雪人微笑了,我们的社会多了一个和谐的音符。
规范的扫雪也是营房文化的一部分。
愿雪中的脚步踏实也不滑倒。呼唤扫雪工具早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