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0日,北京出租车调价已经整整三个月了。三个月来情况怎样?一个多月的调查和暗访,对北京出租车调价后的情况做些基本分析。
其实,任何一次调价听证会都希望通过价格杠杆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北京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也不例外,通过调价等一系列措施调动司机的积极性,从而缓解北京打车难。
记得调价前,对于缓解北京打车难大家的许多呼声一是公司降份,二是增加车辆。对于调价虽有支持者,但是许多人并不看好通过调价可以缓解北京打车难,甚至有权威媒体在调价不久后用了“南辕北辙”来形容用调价来缓解北京打车难。但是三个月过去了。情况怎样?
记得调价后不到10天,央视约我做个北京出租车调价的随车采访,虽然我积极配合做了节目,但是我说,现在说为时尚早,因为调价无论对于司机还是乘客,都有个适应的过程,三个月后可以初见端倪。
如今,三个月时间到了,可以交出一份初步的调研分析。这份分析从7月下旬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大学生们暑期社会调研同步开始,无论是暗访还是明调,都觉得此次调价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什么这样说?原因有四:一是充分调动了司机的积极性,虽然早晚高峰的等候2公里计时有些高,但是充分调动了司机的积极性,也可以适时调节客户,没有急事的乘客可以不打车了。二是简化出票程序更环保,也受到司机与乘客的一致好评。司机说,以前面对表上的价格外加几张一元的油补(如有叫车还要加票),这是难解释,再遇上老外更是难上加难,如今不用多说话了,一张票就解决了,乘客也说,以前许多张票,报销很麻烦,有时索性不要,如今好了,多环保。三是主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对危害司机利益的公司及时制止并给予严查,让司机们真正从调价中得到实惠。四是价格杠杆适时调节,缓解了打车难。司机说比起调价前打车的乘客少多了,但是我们的收入没有减少还有增加,从另一个方面,减少了劳动强度,可以适当休息,有的司机说,以前不敢放自己的假,如今可以适当休息一下。
记得在听证会前的调研中,特别对具有7年多以上出租车驾龄的老司机作了专题调研,因为他们经历过上次调价,他们都说做好了思想准备,前几个月可能不太好干。但是在此次调研中,老司机们的反应是比上一次调价要好得多,大家的承受力和预期效果比想象的也要好,虽然活明显少了,尤其是短途,但是收入没有减少还有增加,让他们有了信心。
所以说,此次北京出租车调价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德胜门桥下的河边停满了交接班的出租车。

中央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调查,与出租司机交流,央广高速广播两次连线直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