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关于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教育的思考

(2022-05-22 09:29:54)
分类: 建筑设计、教学
最近关于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教育的思考
     最近一位朋友带着孩子按照我推荐的路线去游了古村落,她说孩子们对这种古村落还是没有什么概念和感觉,我想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并不需要他们表现出来有什么感觉,而是引导他们慢慢走进自然和走进乡村,至少是开阔眼界,懂得生活不至于那么单调。这种引导是潜移默化的,细水长流的。谈到概念,那是成年人的事情,不能苛求他们,希图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理解和反应。而认同感,也是属于成年人的,只有情深的人,意切的人,年长的人,才能有那么一点尊重和敬畏原创文化的觉悟。不过,我们常常也会发现,很多成年人,一把年纪,同样缺少眼光和觉悟。
      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传统民居环境中感受到那种特殊的气场,孩子们说不出来,不要紧。大自然和历史人文,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美好的馈赠和治愈,总会有一天回报到我们身上,或者说它们是上辈人留下的福报。
     我自己对此也有真实的经历,大学之前没有什么概念,大学里面急急忙忙接受西方和现代建筑的观念,大学毕业之前才有那么一点意识,一个班的同学不是大家都有这个意识,是经历了一些自身的思想变化,也是自己以前的理想并不是简单来学一个工科。寒暑假回来,看周边的村落,觉得眼界和从前有所不同,世界仿佛变大了,开始关注那些原来不留意的、以为是没落的、毫无价值的、不屑走近的地方,在那里看到了有趣的有纵深的景象,这也许是一种偶然的机会。
      真正触动我关注乡村,还是参加工作之后,我作为一个建筑界的从业人员,回头看这些不起眼的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觉得那的确很美,不过仍然说不出,只是觉得被吸引,可以投放自由从容的观察,可以弥补自己身边事物的单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的关注角度有所变化,深度和广度,很幸运,没有疲倦,还可以回首自己这种变化。
       看来,形成一种态度和一种方式,需要一些机会,也需要时间和阅历,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必然的东西比如你的性格和气质禀赋。所以说,贴近中国传统村落或者是乡土建筑,不仅有专业(主要是启发和氛围)的一个门槛,生活体验的门槛,关键还有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会不断各种际遇,会有那么一个变化的阅历和过程,认知和审美观逐渐聚焦或者凝练,这也是一个门槛。
      职业生涯的后期,我回首自己所学的所做的,除了给本科生教建筑设计方法,恐怕最重要的就是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的教育,1996年带古村落测绘实习至今,做一件单一的事情,26年了。
     我现在带学生,面临着更令人担心的事情,因为他们是年轻人,也是成年人,他们难免比较急功近利,或者是文化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年轻的时候大概也会这样。我现在想,能有学生报我作研究生导师已经很不容易了,至少在我所在的环境里,他们很少真正对此有认同的。好像这种探索和研究,不适合年轻人,不适合大多数人。他们走进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大多数人要有一个门槛,比如专业的引导和氛围,比如人生阅历。
        年轻人容易喜欢热闹的时髦的波普的东西,这很正常。但这不能简单理解为喜欢和认同西方文化,他们接受的还是西方文化的表层,如果真是接受了西方文化之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反而会懂得宽容和珍视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文化遗存。中国的传统民族性里的确有很落后的方面,但并不能因此厌恶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两码事。
      很多人以为探索和研究中国的东西,乡土的东西,与做当代的建筑设计和服务社会是矛盾的或者是无关的,这种看法是浅薄和偏执的。我这些年到处奔走的原因,就是对本民族原创文化的寻找和喜爱,也没有放弃对新建筑设计的探索,二者并没有矛盾。当然,五十岁这个年龄看到的东西当然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更耐心一点,而这对于再创造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越到后来,越是情感深沉,认知深厚。这两者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锻炼做事的耐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修养,观察和研究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使我在这方面得到了提升,也有利于我在其他方面的耕耘和付出。
      同时,世界是博大的,人生是丰富的,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为我开辟和保留了另外一个新鲜或者不同的世界,而且是不涉及功利的,因此也是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的而不是消耗的,不断支撑和丰富着我,所以我说它们是历史赐予我们的福报。从年轻的时候起,就伴随着我,使我的工作和生活不至于单调,很多时候避免了空虚,还放下了许多狭隘的愤懑。
    如今, 一方面,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存在着勉强维持和转型问题;一方面,老师和学生纷纷自觉躺平,放弃理想。好像边缘化的学科,没有资格谈理想。这种局面就在我面前,是不是这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