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风传承,乡情浓浓——国庆后畲村调查与写生

(2020-10-07 22:27:19)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杂谈

分类: 山村考察(江西省)

家风传承,乡情浓浓——国庆后畲村调查与写生

“斯村但留旧容貌,故人便忘数华年。座上一碗泥鳅面,忆中唯它滋味鲜。”

我与抚州结缘,始于2012年夏天,就在那一次我遇见了黎圩镇的后畲村,这个保留了古村规模和肌理的古村。那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们从路边看见这个村子的轮廓,自己摸索着从村门走进村子的纵深,在巷子里被狗拦住。我们正在踌躇不前的时候,走来一位中年人呵住了狗,并对我们进行了盘查,原来他就是村支书王福仁。知道我们身份之后,王支书就开始非常热情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村子的历史和掌故来。

《厚畲王氏族谱》载,后畲村王姓人家是宋魏国公王安礼(王安石之弟)之孙王仕显之后裔,由茭源迁居于此。 但又有一说,村中王氏为元代中期王穆一由抚州盐埠迁来,因建村于溪水之畔,原名绿溪村,明天启七年(1627年)更名为厚畲村。无论何种说法,村子都尊王安礼为先祖。

王支书除了介绍后畲村,还告诉我,黎圩镇分布着黎阳、上池、里阳、浯溪等其他王氏村落,都是王安石兄弟后裔,我也因此对黎圩这片传承千年的古村腹地充满了敬畏。

时隔八年,我有幸受黎圩镇政府的邀请和委托,带领研究生调查黎圩镇古建筑资源,在国庆期间再次造访了古村,后畲村以王支书为代表的朋友和乡亲隆重地招待了我们武汉大学师生一行,令我们非常感动。


家风传承,乡情浓浓——国庆后畲村调查与写生

1,村门和村墙

村子整体坐西朝东,因为讲究风水,位于村子东边的两座大门都向北偏了一个角度,与村墙和村内其他建筑形成了夹角,从村门通往村内的巷道也就有许多的转折,有曲径通幽的感觉。最南边有一座“甲第”门楼朝南,面向第二口水塘,与村子的整体方向垂直。据《东乡县志》记载,后畲村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曾出过一名进士,名叫王定符,曾在山西河津县任过知县。这座门楼应该与他有关。

家风传承,乡情浓浓——国庆后畲村调查与写生

2池塘那边的问渠书院

后畲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村中目前仍保留三座古代书院,分别是问渠书院丛桂山房文林第,尤其是这座问渠书院,形制完整,保留完好。它并列两纵房屋,分别为教师居住和学生读书使用。每纵房屋天井开阔,采光良好,符合典型的书院建筑特征。如此格局和规模的古代书院建筑在抚州市乃至江西省当属罕见,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家风传承,乡情浓浓——国庆后畲村调查与写生

3, 村中民居“爱吾庐”

后畲村不仅有完整村门村墙,还保留着四十幢明清民居建筑。由于该村在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的30余年间,有王文藻等19人中了举人,加上乾隆进士王定符,可以说清代乾嘉道三朝,是村落的鼎盛时期,村中保留的民居应以这三个时期的为主。“爱吾庐”是村中众多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正门进三进两天井并带有前院,规模大而完整,显现出清代中期的建筑气象。

家风传承,乡情浓浓——国庆后畲村调查与写生

4,举人井

在古代,按规定只要家族中有人中举,村里人便可以在宗祠前的广场上立一块旗杆石,放置旗杆,悬挂旗帜,以示表彰和夸耀。村民们认为村中这口古井有灵气,于是将代表家族荣耀的旗杆石环列在古井周围,形成了11块清代旗杆石屏障的举人井,成为村中独特的景观。

王支书是保护古村古民居的热心人,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们都自觉保护后畲古村。尤其是八年来,后畲古村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和改善,但古村格局和古建筑没有遭到任何的破坏,古貌依旧,民风依旧。使我这个外乡人,为他们的精神感到动容。这种精神是什么呢?就像我们在村中“问渠书院”“爱吾庐”“举人井”等古建筑和设施中读到的一样,是尊师重教的优良家风的传承,是爱家爱村的浓浓乡情的表达,时刻予人触动和感染。

今年的国庆正逢传统中秋佳节,王支书在家里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藕烧肉,红烧肉,烧鱼,炖鸭,炖土鸡,加上自家种的青菜。看着满桌的美食,随同调查的年轻研究生不禁脱口而出,这真是过年才有的大餐啊!

尤其一道泥鳅煮面条是我特意提出来的,因为八年前王支书也招待过我们泥鳅煮面条。这道鳅煮面条是纯生态的食品,味道甜甜的,代表着后畲人的淳朴和盛情,令人不能忘怀。 我们也在心中默念,努力为古村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