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古村落赏析之尚庄村(进士村)——四座门楼四方“城”。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山村考察(江西省) |
金溪古村落赏析之尚庄村(进士村)——四座门楼四方“城”。
尚庄村位于金溪县琉璃乡。在金溪人的口口相传之中,尚庄是有着县城一般格局的村庄。我们正在那年的冬天造访了这座传说之中的村子,除了缺乏应有的商业集市部分外,其他的四门村墙,河渠围城,街巷纵横,都使之显得布局俨然——它是金溪村堡式村落格局的又一个重要代表。
王安石有一篇的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宋代的城陂院早已不存,但是据同治年间尚庄的宗谱关于胜迹这一章节中,竟然保留着有关“城陂院”兴废的详细记载:村东半里许,有城陂院,为邑中胜迹之最。古者王荆公集《城陂院记》所灵谷诸峰之水东出而北折,以合于城陂,即此地也……院之废在明末,以院中僧多而横,予族绅士逐僧毁院。且于院后山脉来处沟断之……欲截其旺气也。老辈犹有族,夏日见童子戏水泊浮于沟中,人掘遗址下石块卖之,数日乃尽,其故基踞山首甚阔,同以堑平伟麦陇,仅存一雕花石磉大可两人合抱,可想当日院之壮丽。傍溪麓皆黑石,呼为“和尚石”。传闻昔日夏秋炎暑,以石在院右,日哺背阳,院中僧纳凉出坐石上,几满,故名。院后及左侧,依山具有数僧墓碑题字可识。王荆公院记卫尉公葬灵谷,王氏诸父子来视墓,退辄休院中是也。荆公必尝屡至,故能言山水形势,若此相传,荆公祖墓在月塘山,以灵谷迤逦连属,故统名以灵谷,而荆公家原居……今其往来所经,尤为可证信,此先哲游历所致,适在吾村,自当记叙,岂第以宋时僧院为足重哉……
尚庄是李姓聚居的村落,村子奉宋末名臣李纲为先祖,所以当年王安石游历此地时,李姓族人似尚未定居于此? 据尚庄《李氏族谱》记载:南宋初年,重臣李纲的儿子李宗之从福建邵武迁至金溪下溪。其曾孙李让,又从下溪迁来琉璃尚庄结茅而居,至明清繁衍发展成为一方大聚落。


东关“凤林起秀”,南关“科甲传芳”,东南关“五马昌符”,东北关“古陇名家”。


五马,纪年曾经担任知府的李日文。


这个门楼的视野给我的印象很深。它正好把村外古道的远景集中在门框之中——目送游子离家,眺望游子归来。
“科甲传芳”的门楼,昭示着村落出过多名科举人物, 该村历史上先后出过进士一名,举人十二名。其中包括李日文,明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泾县知县、漳州府丞、云南按察司佥事(副职)。村中的进士第,显然是清代建筑,但想来是用了李日文的名分吧。
村落也有着鲜明的明代气质,明代的官厅(不是那座进士第),明代的石桥,明代的牌坊(疑似),明代的进士。
这座村落曾经非常繁盛。历史上达到一千户,数千人口,是真正的千烟之家。它 给我的印象,是规模大而整肃,是宗族势力和经济实力共同支撑的结果——它应该像竹桥村或者东源村那样,然而相比之下,当下的人气却没有那么旺,留下许多萧然的景象,大约是大多数村民都在村子的外围建了新房。
其实,村庄自然应该有它自己的构成要素和方法,格局像城市,既说明它的财富和实力,也说明中国人的理想,还是要建成一座“坞壁”那样防卫性极强,墙高屋固,各种设施俱全的理想家园——所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茅檐低小,柴门竹舍,并非他们的理想。





东关“凤林起秀”,南关“科甲传芳”,东南关“五马昌符”,东北关“古陇名家”。


五马,纪年曾经担任知府的李日文。


水上石桥。尚庄村似乎没有其他村子那样的一面大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