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抚州行之资溪古村落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分类: 山村考察(江西省) |
寒假抚州行之资溪古村落

从万石塘村出来,已经是下午五点,黄局长说状元府就在附近,说来得及还是去看看。于是驱车赶过去,几乎是在暮色之中参观了这座孤立远村的明早期官厅建筑。

吴伯宗(公元1334~1384年),明初金溪新田(今属江西省东乡县红光垦殖场新田村)人,明代开科后的第一个状元。村落只剩下“状元府”和“大司马第”,有一种看法,说状元郎的故居平庸寒酸,还说和外形俊美的主人吴伯宗不般配,这种说法如此描述——状元府坐西朝东,三进两天井,进深约40米,面宽19米,东西侧设耳门,占地面积760平方米——从规模上看,吴宅不算小,但也并不出众。府内木制房梁等几处较为精致的木雕,勉强能匹配这座状元府第的身份。


其实这座建筑哪里简朴呢?只能说风格不同而已,或者只能说“回乡随俗”,它方正的外形,是临川金溪东乡一带建筑风格。这样的品质也没有辱没他。换句话说,就吴伯宗本人的特点来讲也不矛盾,吴伯宗为人温厚,但内刚外柔,官场并不得意,平生没有做过大官,而是一位钻研学问的古代“天文学家”,这样的建筑符合他的气质。建筑的门头内凹,形成外八字,门楣无字,门楣下石枋上四颗门簪,也分明显示主人不凡的地位。
状元府已经刚刚经过修复,修复的效果,尽管是“整旧如旧”, 但是失去了沧桑感,因为历来对这第二个旧如何理解,都存在不同看法,这里就不讨论了。
状元府的侧后面有一座“大司马第”,因为只有一进天井,倒是显得更加“朴素”,但是“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这与吴伯宗是什么关系呢?陈主任说怎么看,都觉得那座建筑的立面很舒服,汉汉和研究生一起去测量了一下那座建筑,回来告诉我说,爸爸,那座建筑的立面高六米三,宽十米五,是一个典型的黄金分割比例,呵呵,难道这是巧合?
资溪


当晚我们回到金溪住下来,第二天上午由高速向资溪进发,渐渐进入了山区,我的感觉和进入鄂西或者陕西的山区很像。

在嵩市附近和资溪文化局的刘局长会合,最先去了嵩市镇的的龚坊,村子不大,那里有一组不错的民居,但是这里的建筑明显年代偏晚,用料也比较细,一般柱径只有十厘米。这里还有一个习俗,砍伐的木料要悬挂在厅堂的檐下,怕被妇女跨越。
陪同我们的刘局长一路跟我们宣传,李覯在历史上的地位没有得到正确认定,他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顾问,本来计划要去李覯故里,中午在镇上吃饭的时候,被镇里告知那里修路,过去不得。镇政府里有一座教会建筑,据说是资溪最早的教堂,刘局长介绍末代天王洪天贵福逃跑时曾经在此做过行宫。
于是赶到下一站高埠镇的曾家。这里有一条老街,街口伫立着一座规模不凡的“曾氏宗祠”。祠堂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为曾文定公(曾巩)分祠。曾巩后裔迁徙到此并建分祠,至今保存较为完整。


祠堂座南朝北,分门堂、拜殿、享堂前后三进,门堂为五开间廊式建筑(两侧另有配房),分左、中、右三道门,中门方形,两耳门为圆拱。中门上方悬挂木匾“曾氏宗祠”四个大字。木匾下方门额有突出四颗门簪,左右耳门各3颗,一共10颗。门前一座石牌坊的残件散落一地,打听之后得知,牌坊原来坐落在村外的河边,坍塌后残件被运到了这里,进入门堂后,一个长方形跨院,迎面是祠堂的拜殿,竟然是一个七开间的建筑,这是我在抚州地区仅见。放眼望去,百柱落地,我们测量了一下,祠堂面宽和进深都是26米,近似方形。其中金柱的直径有45厘米。
![]()



祠堂旁边的街道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分为上中下三街,两旁都是木制结构的旧房,有些还是民国初年的老房子。其中有一幢,据说是解放初大土匪曾皋九的老宅,进去看了看,宅子虽然比街上其他建筑精致考究,但并不奢华,天井边除了用条石,还有整齐的卵石填补。
陈主任用短信推荐给我们的几个村子,要么太远,要么修路,要么不知在哪里,都只好作罢了。我提出到县城看看,于是来到资溪县城——一座山里面的城,感觉很干净恨安静,老街则仅保留了鹤城镇新四路一小段,这里还坐落着一幢老宅,资溪县苏维埃保卫局旧址,一个抚河流域典型的宅院门头进去,院落开阔,地面铺满卵石。
临走,刘局长给我们送了著名的资溪面包,食之,味道甚美。
临坊



回金溪的路上,王局长提出先去三县交界处的南城临坊古村(原属金溪),临坊村是王氏大村,明清曾经出过六名进士,曾在金溪进士村中居首,我们当然欣然愿往。


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古村,格局是一横多纵,道路的一端是祠堂,道路外侧是连绵的池塘,与金溪这边的游垫村格局很像。当我们走到祠堂那端,进了祠堂前院的门券时,来时的路上络绎不绝走来一群人,其中有几个手里还拿着农具——王局长见状迎上去说明身份(王局长和临坊王氏曾经联过家谱),化解了这一场误会,后来这群人中的一个带头的(后来他告诉我们他叫王大毛)一直给我们当向导,为我们打开祠堂大门,带我们去一里外找到“都督第”的门坊。王大毛说村子里经常看见外地人手拿电筒照着路上和祠堂前院铺的石头,看看是不是玉,然后撬开偷走,原来他们担心我们是偷石头的——临坊村旁的清江(芦河),多有抚河黄蜡石,又称才子玉。


王氏宗祠是明代建筑,门前一对石狮,造型古拙可爱。从“都督第”门坊回看山坳间祠堂边的戏台与王氏宗祠的侧面轮廓,一幅优美的画面组合,在黄昏的田野之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临坊村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虽然村子格局尚存,可惜除了祠堂和戏台得到了较好的维修,大多数民居建筑多已荒废,若得不到整体保护,将很快毁坏殆尽,没有保留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