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高考时代

(2019-10-26 00:55:38)
标签:

教育

如果把人生分为两段,以高考为一个分界点。我们往往特别关注前高考时代——一切似乎都以高考为中心,孩子和他身后的家庭被绑到高考的隆隆战车上。向着所谓成功的人生高地,冲呀!


 

高考的成功有很多看得见的福利,比如未来找个好工作,名校毕业生仿佛带着某种光环。


 

我一做公司高管的女友说:名校的身份,只是在入职做敲门砖时有用,进入职场后,看一个人能不能走得更好,更远,主要还要看他性格品格上的一些素质。


 

一个名校毕业的师兄对刚入职的师弟说:记住,你的名校身份,从现在开始,只在5年内好使。他没说出来的下话是:如果5年后,你啥也不是,这个身份不仅帮不到你,它对你来说还可能是一个笑话。


 

大公司为什么愿意招名校毕业生?他们看中的不是所谓名校的光环(那都是虚的),他们看中的是名校学生身上的某种素质。


 

这种素质是什么?一个企业负责人说:我们招的清华学生,即使一个本科生,你给他一个课题(有的甚至很有挑战性),你只要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他基本会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来,而且做的很有水准。哈工大的学生,也能做出来,可能时间稍长一点,做的过程中你可能要给他一点指导。而有的学生,你即使手把手地教,他也迟迟上不了道。


 

这可能就是用人单位看中的名校生的素质。


 

我在报社工作的时候,遇到过两个刚毕业的学生写的第一篇稿子,你一个字都改不动。这两个人,一个是名校毕业,一个是高考失误的非名校毕业生。他们拿出来的第一篇稿子,是他们过去的积累和他们多年以来文字素养的体现。


 

还有一个女生,她的第一篇稿子有点乱,起初也被撤过几次稿,但后来她有很大的进步。越写越好!再后来她离开报社。我不久前见到她,为她的变化和进步感到惊讶。她自己的公司正在起步阶段,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说到她的进步和变化,她说,这些年,我只是一直在学习。现在做企业,更感到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总有时间不够用的感觉。


 

她用幸运总结自己的成绩,而以我对她的了解,我知道她一直有多努力。虽然她不是名校毕业,可一点不逊于她手下那些名校毕业生。因为她一直在学习。


 

我那位做高管的女友也说:在公司这些年,我一直做人力,真见到了不少名校毕业的学生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屑,心态傲娇。相反倒是一些二三本的学生,因为起点低,很珍惜工作的机会,踏实又努力地学习,虽然上手慢一点,但有很好的成长性。


 

今年,我的两个小女友的孩子参加高考。她们的两个孩子我是看着他们长大的,都很聪明很阳光。这两个孩子考的都不如预期,一个在高三还忙于社团活动,一个热衷于游戏。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妈妈都很达观,没有抱怨和指责,而是平和地接受。她们清楚地知道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她们寄希望于孩子的自我成长和修正。路还长,她们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路。她们不害怕孩子经历的挫折,没有诚惶诚恐,而是勇敢面对。


 

相比一些妈妈在孩子高考时的崩溃和焦虑(我当年也是这样呀),她们俩的表现让我欣喜。妈妈的状态也在进步!她们的达观、平静与成熟表现,带给孩子的,是孩子今后更好的成长空间。


 

对一个孩子来说,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是他自己的事。家长的干预是一时的,他到底要的是什么,他早晚还得回到到他自己本来的生命轨道上去。


 

我知道的一个家长早早把孩子送出国了。为此孩子妈妈还辞职去陪读。孩子毕业后在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可因为一件小事,孩子毅然回国。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和国外的工作,只在家乡做一个英语老师。孩子妈妈感慨,我这些年给她花的钱有几百万,可她现在的工资只有几千元。可孩子坚持自己的选择,她现在做的事是她自己乐意的。我想,她之前走的路,都是被家长安排好的,她是被动的,并不情愿。现在她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了,虽然她知道自己的做法让家长失望。


 

女友说,与其这样,不如早一点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家长的干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有时家长的干预,恰恰是孩子的弯路。


 

那天,儿子领我去一所南方名校——我曾经告诉过他,那是我当年高考的理想。可在高考前,我选择了保送。当年那所学校在黑龙江也就招10人左右,我考上的可能性并不把握,但我还是有点遗憾,毕竟连试一下也没有。


 

我是被儿子拉去的,对那所校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像逛一个普通的公园。儿子说,你不照一张照片?我说不。他对我反应的淡然有点意外。这曾经是你心中的理想呀!


 

我对他说:当年如果在这儿上学,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轨迹。但也很难说哪个更好。也许到这上学,机会多点?但以我的个性,更大的可能,还是做点本分的业务工作。现在看,到哪个学校上学,没有那么重要。生活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北大的饶毅曾经对毕业生致辞:做自己尊重的人。“我祝愿你们: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可能,你不是名校毕业,也难说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但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生涯中的自己是值得尊重的,那就足以欣慰。而高考,太遥远了。你的生活更是由你的后高考时代决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贺掌柜的心眼
后一篇:钱,是残酷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