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朋友圈变迁

(2018-09-06 19:54:17)

我发现,好多朋友都不咋发朋友圈了。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她们会发到小群里,或一乐或一聊或一骂。大群则消没声的,没一点动静。是有了什么忌惮?

朋友圈里的人越来越多,有时都想不起这个人是谁,是怎么认识的。比如我装修时遇到的卖瓷砖的美女、刷墙的一对农村小夫妻、安地板的话痨大哥,甚至有卖水泥的黑脸大汉,还有我去威海看我妈时遇到的机场拉线司机……因为某一时间和他们要有一些轻联系,所以就加了微信。事情过后,又觉得用过即删的做法似乎不太友好,就留下了。微信很神奇。于是,我就经常能在手机上看到机场小哥哼着歌跑在去机场的路上,那里刮风下雨的我都感同身受了,他的微信好像是我妈所在城市的晴雨表贴在我的手机上。顺便的我也知道这个机场小哥拉完活还特别愿意去健身,健完身还愿意和一帮哥们喝点小酒。还有那对刷墙的农村小夫妻,有时干完活都大半夜的了,马路上空空荡荡,两人开着破面包往家走,放着音乐,心情可能很放松,有挣到钱了的喜悦……他们,都是陌生人。我也因此看到他们生活的真实一面。隔着手机的屏幕,有一双眼睛在旁观。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展示,很实在。还有一个建筑工人,在东三省各个城市的建筑工地上砌砖,抽空他会去海边看看,他的手机拍下的,是黑乎乎的海水和阴冷的天,海边也没人。我似乎从中看到了他的心情,离家在外的孤单和茫然。

朋友圈里的这些人,可能以后我和他们少有交集。但说实话,我乐意看他们的朋友圈。可能因为他们所展示的生活很真实,没有一丝矫情,他们发的图片也没有啥美感,就是随手一拍,有一种野草般的自在和随遇而安,但看得多了,你能从中看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虽然辛苦可也很珍惜点滴的小快乐。

和他们可能是一种对比,那些有文化的朋友发的朋友圈,则琼瑶兮兮的,或婉约或俏皮或抖个小机灵或小灵感一闪,有点文艺范。这是两种朋友圈存在的方式。而所谓文艺,就是把生活本来粗糙的样子做个提炼和小加工,让它更加赏心悦目一点。或一首小诗或一张美图。有人因此感慨:别人的朋友圈怎么都是那么多的高兴事?其实,我们看得多了,也就知道,那不过是一种选择,把亮丽的一面拿给大家看。朋友圈里的展示只是他生活的灵光片羽。

朋友圈里,晒娃的少了,发旅游照的少了,鸡汤也慢慢没多少市场了。段子手们似乎也江郎才尽了,挖空心思想让大家一乐并记住的段子越来越少。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噤了声。朋友圈早就不是起初几个朋友三五好友聊天的小沙龙,而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大系统——原来是一方小湖,你可以在里面任性地扑腾热闹,慢慢湖水的面积越来越大,湖边的围观者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在朋友圈里也就不再是朋友相处的放松面孔,而是启动会议模式,矜持端庄起来了。

朋友圈在慢慢变化,但它还是一个好玩的圈儿。人们还是没事就在这里面划拉着看看又有什么新鲜事。但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上岸了只做个看客,看别人在里面戏水。朋友圈里活跃的人不多了,但我很珍惜他们留下的热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至少有一份真性情,也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德高望重的老师,有老顽童本色,他每天发的朋友圈简直滔滔不绝,指点江山臧否时政,就一“愤老”,我能感受到他情绪的流动和思维的活跃,有一股浑不吝的劲。我其实和他不熟,只见过一面,因为工作偶遇。但通过朋友圈,我似乎对他有很多了解,甚至觉得像老朋友。有的人老了,就蔫了,似乎更有分寸,晦莫如深的冬烘;也有的人老了,却放开了,像孩子一样打滚撒欢儿,无所顾忌。我猜想,如果鲁迅活着,他的朋友圈会发啥?有一点可以肯定,鲁迅先生一定是个憋不住有话一定要说的人。我最近在看黄永玉老先生的自传《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还在待续中。从中看到了一个可爱的老人是什么样的,年龄对有的人是减分,对有的人是加分。有的人甚至可以没有年龄。那些逆时光之流而上,越活越精神的老家伙,都有无比强大的内心。我很留意老年人的朋友圈,那些活跃在朋友圈的老年人都有一颗年轻的心。我很好奇,老顽童黄永玉的朋友圈是啥样呢?

朋友圈虽然真真假假,但总会留下你生命的痕迹和碎屑。从中能看出什么人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有的人很少发,或干脆不发朋友圈,但大多数人会看他在意的人发什么。不发的人有各种不发的理由,或者他发的朋友圈屏蔽掉一些人。那些被他屏蔽的人,是他不愿意让他了解自己的人。如果你是那个被人屏蔽又不能删除的人,你会是什么感想?我最近发现我们家的一个晚辈把我们这些长辈屏蔽了。他不让我们看到他生活中不听话的淘气的另一面,他在我们面前一直很乖。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被有些年轻人视为“异己”了。

人们有各种忌惮和包裹。于是就有了只能让人看到你三天的朋友圈。如果有人把你以前发的朋友圈都翻个遍,他会是什么样的好奇,你的感觉好吗?有个在新闻发布会上翻了个白眼的女记者一下子引起众人的关注,她的大量私人照片马上流出,据说是她朋友圈中的人做了卧底。

有个单身女友发了张医院人多的照片,我看到了,马上电话:你病了?又忙着去探望。她很失望地说:怎么又来一个女生呀?我是小手术,没大碍,就是不能说话。你来了我还得和你说话。我说:你不想让我们来,为啥发朋友圈?她说:本来是想看哪个男生能来。我说:大姐,咱都50岁了,还玩这小女生的把戏?

有个女友,我们一起出去玩,她爱摄影发朋友圈,非让我给她配诗。我又不是曹植七步成诗,哪有那雅兴。她非让我配,说这样就能显出我很有才华嘛!我心想,她肯定是想让某个她在意的人看到。哼,女人的这些小心眼。多大了也是女人!

我在朋友圈还发现一个奇妙的事情,咦,原来我们有共同的朋友呀。比如一个是我同事,另一个是我老师的女儿,她居然给他点了赞,他们也认识呀。再比如一个是我同学的丈夫,一个是我先生的朋友,他们俩也认识呀!世界真的是个网。如果不是朋友圈,我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也认识呀。

朋友圈是个生态圈,从中能看到性格,谁的壳包的厚,能看到谁和谁远,谁和谁近,谁讨好谁。有爱发鸡汤的,一大堆一大堆的金句,哪找的呀?有个小妹子天天晒夫晒娃晒美照,简直是直播的节奏了。她很不屑地对我说:哼,你看有的人活得那个憋屈,朋友圈啥也不敢发!哟,原来这是她向大家宣示她的一种活法和生活态度呢!
 
有人似乎在所有朋友圈下面点赞。我觉得,他好累。我想劝他别这样了,你不用以这样的方式示好,况且这种到处撒赞的方式别人也不一定领情。

我一女友,隔绝朋友圈,她说:“我对朋友圈有一敏感——你若讨好,你就堕落了。”我批评她,你这是因噎废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