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奇的保健品

(2016-04-29 01:22:57)

公公婆婆最近迷上了一种保健品,说公公多年的心脏病都吃好了。
婆婆是一精明的老太太,意志坚定,绝不盲从和轻信,连她都说好,这事让我心里更加没底。多年来,打老年人主意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大小骗子都被她挑落马下。莫非她也有走眼的时候?
我于是周末飞了过去。
我知道,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巨大的保健品市场。这个市场有多大,我不知道,只知道我周围的老人几乎全都落网。在这个市场,好像在打一场场看不见的游击战。他们的目标是老年人,但要将老年人收入网中,却必须躲开老年人的子女,他们一般会趁子女不在时出现在老年人身边。
老年人多怄呀,可他们却舍得大把大把地在保健品上花钱。有一次,我在超市交款时听旁边两个老太太唠嗑。老年人在一起,最常说的话题是保健,吃什么不吃什么,都一套一套的,俨然都是养生专家。其中一个老太太有几分优越感地说:我平时除了吃降压药,还吃点保健品,一年也得花个几万块钱吧。另一个问:那是什么保健品呀?优越感老太说:孩子都不让我吃,说是假药,但我吃了真不难受了。我和我家老头都吃,不过不能让孩子们知道。
我忍不住说,那是什么神药呀,对不同的人都好使,肯定有问题。老太太瞪了我一眼,没理我。
我有个同学是医生,不让她妈瞎吃那些来路不明的药,可怎么说也管不住。她妈节省到平日里经常背着我同学上哈达菜市场去捡人家不要的菜,但在保健品上可舍得花钱了。她经常攒个几千块钱就去买一大包什么药回来。我同学为了这事没少和她妈打架,后来实在打不动了。她对我说:我妈那么怕花钱的人,都能几千块几千块地买假药,她宁可相信那些不认识的人,也不信她的亲闺女,你说,这得多厉害呀,简直是给她洗脑了。另外我想,这可能也说明她身体确实难受,不舒服,吃了这药,她感觉好了。既然她感觉好,那就让她吃吧,可能也有不小的心理作用。
我问了身边几个人,对于父母买保健品的问题,他们大多举手投降,愿意吃就吃吧,只要不是太离谱,只要老人高兴就行。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暗流,我们似乎无力对抗。眼看着自己的父母亲人被裹挟其中。 
我决定亲眼见识一下。
这天早上6点多,在指定的地点,有大巴车就近来接我们,说是去参观。全市差不多有20多个停车点。上车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业务经理是一30岁左右的女生,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地叫着,笑容里透着股亲切和实在劲。“早上起的早,叔叔您吃饭了吗?我这有煎饼果子,您来一个?还热乎呢。”她并不刻意地和你套近乎:“阿姨,您这是第几次来了?胶囊吃着挺好哈?我妈和您的情况一样,在医院花了好几千也没治好,吃了咱这胶囊不到一个月,胸口就没反应了,我领她到医院检查,啥啥都正常。我们董事长他妈都90多了,也用这个。”
她在车上并不介绍产品,只是问大家知不知道他们的企业,他们的企业是怎么创业的?三条小船起家。如今资产上百亿。他们的企业走过了一条怎么样的创业路,听起来特别励志,是良心企业。
厂区很大,广场上已经停了好几辆大巴车,车上鱼贯下来不少老人。业务经理领大家参观厂区和实验室。
讲解的内容有点玄,什么氨基酸,大分子结构,为海外归来的博士后专门建的实验中心,用了5年的时间研究出最新的科研成果,怎么溶化血栓软化血管,怎么补钙,全是针对老年人的。还有几千万的进口设备。一通讲下来,能不为所动的人不多。业务经理解释,今天是周末,所以设备都没开。婆婆隔着玻璃仔细看后说,设备上怎么都是灰呀?业务经理还不忘了抽空说说自己的父母,说自己平时工作怎么忙,也照顾不上父母,心里的歉疚,她感慨,父母的健康真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呀。为了父母的健康,我花多少钱都愿意。说的旁边的老人都眼泪汪汪的,直点头,这说到老人的心眼里了,他们就怕给子女添麻烦。讲解中,她还不忘了时不常地感慨一下生命的无常,很多东西都是虚浮的,只有健康才是真的。
然后领大家来到一个会堂,有几百个老人。天花乱坠的产品介绍,简直就是天下第一的好东西。
“本来公司的刘总要来现场的,可他临时有会来不了了。他不来也好,把权利交给我了,我就趁他不在,做个主,给大家多一点让利。”什么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当然得向着一家人,一盒1500元,促销期间优惠多少,现场赠送多少,怎么赠呢?看哪边的掌声热烈呀。不过,我们以前也赠送过,有人居然把这么好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去卖,一合只卖300元。这就不对了,我们必须得送给真正需要的人。谁是真正需要的人呢?我现场给多少个名额,你抢上了,买一盒就赠送你多少。你可以到我们的任何一个门店去看,一盒都是1500元,全国统一价。但今天买1500元可以赠送4盒。还有抽奖,现场采访,可热闹了。要掌声呀,密切的互动让你只能跟着她的思路走,让你停不下来。
公公执意要买,错过这样的机会,以后买就贵了。我用微信找我一在海外研究食品工程的同学,人家可是博士毕业的食品专家。我把现场听到的一些说法说给他。他明确回答我说,这里的好多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不靠谱。
当晚,我家先生知道了情况,在电话里和公公婆婆大吵,指责他俩被骗。从科学上讲道理,老人家根本不听。两位老人也很伤心:“我怎么被骗?至少老头吃了这药心脏不偷停了,能睡着觉了,不会半夜憋醒了。有激素,我们也认了,至少他不那么遭罪了。他是80多岁的人了,形成依赖就依赖,至少他不难受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吃亏上当我愿意。
婆婆说:我就花3000块钱呗,你就这么数落我,我又没花你的钱,以后你给我的钱我都还给你,一分钱也不要。你也别上我这指手划脚的。婆婆对我感慨:人老了,日子不好过呀,还得看儿女的脸色!过一天算一天吧,只要能好受点,少遭点罪,这钱就不白花。
家庭战争的结果是,公公还要继续吃这种胶囊。儿子无奈表示,他愿意吃就吃吧,至少我和他打这一架,他们不会太过分了,也许能收敛点,少被骗点。
我这一趟也算白跑了,就是10个我去,也挡不住他们买保健品的决心。我想,这其中一是身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需要。他们需要被麻醉,这个年龄,他们所向往的最幸福的生活,就是病好了,不难受了。面对疾病,他们有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而那个适时出现的保健品,几乎能解决他们想要解决而又无力解决的一切问题,他们怎么能不紧紧抓住呢?米兰昆德拉说:面对生命中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这是不是很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