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奥斯卡中寻找什么?
(2016-03-10 18:45:39)上周奥斯卡颁奖,满屏都说小李子。我不知道小李子自己知不知道有这么多中国人在大洋彼岸替他热热闹闹地扬眉吐气了一把,狂欢一样。还给他起了个听起来挺不外的中国名。他是否愿意接受这种隔着个太平洋的遥远亲热呢?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奥斯卡像远方一个华丽丽的梦境,让人垂涎。每年都有中国导演跃跃欲试地要去挑战这个梦,前有张艺谋,陈凯歌,后有冯小刚、姜文……都有势在必得的处心积虑和摇旗呐喊。但都败下阵来,从中让人看到一股戾气和内在的乏。第一个获奥斯卡的中国人是李安,他的文弱和腼腆对比出有些人的嚣张。奥斯卡,也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了某些大导的底色。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奖?让国人这么急切?要了解它,只有看它的电影。
上周我看了两部和奥斯卡有关的电影,一部是获奖的,一部是获提名的。获奖的是《间谍之桥》,获提名的是《布鲁克林》。
它们都有不错的质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不能让我感到满足和兴奋,没有惊艳,没有好几天回不过神来的震撼和迷醉。这两部影片都拍的太精致了,太中规中矩了,在细节上都很用功,但没有看到导演的才气。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的作业。
《布鲁克林》是一个爱尔兰姑娘到美国闯荡的故事。获三项提名,最后空手而归。的确缺少亮点。女主角努力想表现出这个人物的丰富性,但故事太浅白了,毕竟表现的空间有限。有人评价说:很赞赏创作者在处理三角关系中的中性立场。这倒是,达到一定水准的影片,主创都是克制的,不动声色,绝不滥情。像记录生活一样,用另一只眼置身世外地看影片中的人物。保持克制,是一种尊重,也是尊严。
很多获奖影片都是真事改编的,走纪实风格。像纪录片一样写实。说句老生常谈的话:艺术的最高境界一定是返璞归真。大导演们都在这上面下足了功夫。
《间谍之桥》也是真事改编。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他拍的《战马》让我特别失望,能力不逮,只能玩花拳绣腿糊人。那时我就怀疑他老了,还出来混?丢人嘛。这部《间谍之桥》据说是他的回归之作。也就是说,他想证明自己。《间谍之桥》有它的好,油画般的质感,对过去年代、气氛和场景的还原,还有细节上下的功夫,火车的蒸汽呀,服装和街道呀。这些都没得挑,精致细腻。但拍的没有激情。主演汤姆汉克斯演这种正面英雄也是驾轻就熟,没有啥超越。
让我心里一动的,是影片中苏联间谍的那个“艮”劲。难怪他获得了最佳男配角。他看起来干瘪、无趣、木讷,像很多乏善可陈的小人物一样不会吸引你的注意,外在没有一点亮色。被抓后,他也木木的,没看出一点慌乱和恐惧,完全和精明的间谍不搭。甚至可能被判死刑,面对众人要把他撕碎的汹涌的愤怒,他都没有一点慌乱。生死未卜的困境中,他还会沉醉于他喜欢的音乐中。和时局的残酷相对比的,是这一刻人性中的温情流露。他讲了他小时候看一个男人被打,但每次被打倒那个男人都要站起来,一定要做一个“站着的男人”。我在这个影片中,也看到了克制,主创的克制,两个男人的克制。克制,是一个优秀作品的必备品质。可能也是一个优秀的人的必备品质。两个男人的交流,并不顺畅,但只要几个细节就够了,烟和音乐。汤姆汉克斯显然也被他打动了。而这个小个子间谍能回报给这个拯救他的大律师的,就是在关键的时候,没有急着回到自己人的怀抱,而是坚持要等一等。等到汤姆要的那个人出现。两人眼神交汇的那一对视,足够动人。小动作里的大性格,还有人格的丰富与分量,全出来了。从中,我们看到了尊严、平等,还有两个男人间的默契与心底的敬意。总之,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让我想到一部小说《漫长的告别》,写男人之间的那种默契与灵魂深处的惺惺相惜。而时代格局的变迁与错综复杂,这时则后退为这两个男人身后的灰蒙蒙的背景。我鲜明地记住了这个瘦小枯干的男人那双灵动清澈的眼睛。他真是可爱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