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创业了吗?

(2015-05-28 22:53:49)

早晨醒来才发现,夜里下了一场雨,一个清凉的早晨。这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季节。所谓好,就是你的皮肤的感觉是舒服的,身体是舒展的,凉爽中会有隐约的幸福感。这个城市其他的时候,则有或多或少的忍,忍受懊热的粘腻和憋闷,忍受寒冷带给皮肤的刺痛,还有大风天的暴土扬尘,还有雾霾……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特别珍惜这个城市里这不多的好天气。但我也知道,一个环境一个城市,让人觉得舒服的时候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你要忍受它的许多不好和不舒服。

 

就像对一个人,你选择了他做你的朋友或爱人,你也要接受他的一些不好。同样,对于你选择的一个职业,似乎也是这样。

 

早晨看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条消息。《沂蒙晚报》《鲁南商报》发文件鼓励编辑记者创业。强大的朋友圈里还有这份文件的截图,文件里给出了创业第一年发放600元基本工资并缴纳社保的优厚条件。鼓励编辑记者创业似乎一时成为媒体潮流,山东重要的《齐鲁晚报》也已经内部传达了鼓励员工创业的精神,山东另一家大报《半岛都市报》的内部创业项目据说已经起步了。

 

据我所知,出台政策鼓励编辑记者去创业的,还有《重庆日报》。听说名噪一时的《楚天都市报》一天之内就裁员上百人……

 

说不上是兔死狐悲,文件里说是鼓励员工创业,其实不啻于扫地出门。其实这更是一个信号,能逃生的就赶快跑吧,否则,你要和船一起沉吗?

 

前两天碰到了一个媒体朋友,我问她,你们那儿现在怎么样,她说,我怎么怀疑我们那儿要黄了呢。为啥呀?她说,连头儿都没有,前一个走了,新任的到现在也没到位。经济效益下滑的厉害。我问:收入有影响吗?她说,别提收入了。

 

我早就发现,很多媒体人都不愿意提他们的收入了,这里有个自尊心的问题。我发现,还有很多主持人都开起了网店,这也是自主创业的节奏呀?前两天,有个剧组开机,让我帮着问问能不能请记者来报道,我问了几家,回答都是,稿子能发,但派不出记者,因为人手不够。听说南方一大报,文化部现在就剩下一名记者了。人才流失严重。

 

我一个在南方媒体任总编的同学,多年来对媒体改革的研究颇有心得和探索,他最近告诉我,他也要到大学任教去了。微博上,一些知名大媒体天天打着招实习生的广告。我知道,他们那是缺人了,但又解决不了编制,就招实习生当廉价劳力。看来,无论南北,大小媒体同凉热呀。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吗?

 

 

几年前,有同学从美国回来,她告诉我,报纸早晚得淘汰,美国已经开始了,中国最乐观的估计是比美国晚10年。我是一个不愿意为远处的事操心的人,听她乌鸦嘴一说,只在心里呵呵了一下。但还是感到一丝凉意袭来。

 

最近几年,一直有人在探讨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八仙过海,不甘的媒体人在苦苦求索,但我以为,大多是有理论有设想有愿景,有实际操作可行性的少,纸上谈兵的多。四顾茫然,没有样板没有成功的先例。在一个研讨会上,曾经听上海解放日报集团的老总讲他们的改革经历。这个白发苍苍的老报人说,因为报业整合,整个集团的发展在几年间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成为全国瞩目的行业翘楚。但由于新媒体的兴起,报业集团面临收入的连年下滑。他感慨:我知道,我们做对了什么,才让我们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不知道,我们做错了什么,我们错过了什么,让我们转眼面对这种断崖式的下滑。老报人的白发和他的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这像一句天问,我们错过了什么?我们做错了什么?可能,很多媒体人都在反思,我们本来在兢兢业业地写稿子,找选题,想策划,踏破铁鞋去采访,可转眼之间,媒体人的好日子没了。其猝不及防之势令人发蒙。除了那些靠财政拨款养活的报纸,在市场上求生路的媒体都感到了寒意。去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有一句名言:我们没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还是输了。和诺基亚一样轰然倒下的,还有巨人一样的的柯达、索尼、爱立信……我想,无论是现代管理的细节,还是技术追求,诺基亚和柯达,都是行业里的顶尖水平。但一个大浪打来,它们全翻了。

 

不说别人,就说我们自己,多少人已经不看报了,天天埋头于手机,传统媒体上好看的内容转眼就会跑到微博微信上去,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的内容,甚至电视节目的视频,新媒体横扫天下。当然这里面也有问题,比如各种假消息和真假莫辨的消息满天飞,消息发布不权威。甚嚣尘上,泥沙俱下。我写的一篇《哈尔滨为啥产美女》在很多微信公号里被转的到处都是,但没有署名,也没有出处,当然没有知识产权。更有甚者,我的一些博客文章,还被人改头换面地抄来抄去。

 

有人统计吗?一个人现在获得的信息中有多少是从手机里得到的?当你把时间更多地花在手机上,你花在传统媒体上的时间就少了,此消彼涨。

 

没有抱怨,不应有恨,对于新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欢欣鼓舞。信息的得到更便捷了,报纸杂志的倒掉,是森林资源的幸运吗?人人都可以说,只要有人愿意听,没有门槛和权威,想封锁也难。有了更多的声音和更多个性化的表达,简直应接不暇。谁也别装,看不惯就人肉你,多少贪官是被网友拉下马的……这是庶民的胜利?

 

我们,都被挟裹在其中,在信息和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沉浮。

 

我们单位旁边有一家不大的服装店,店主是一资深美女,她很少说话,也不做绑架式的推销,后来,我知道,她是从外贸系统下来的。我忍不住感慨了一句:当年的外贸多红火呀。她只是浅笑了一下,脸上一闪而过的,是白发宫女的苍凉。我认识几个资深小子,当年也都毕业于名校,都是从国营大厂里出来的。当年红红火火的国营大厂说黄就黄了,树倒他们也只能各自散了。我一直很想知道,厂子黄了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寻出一条生路来的,那种内心的历程,没有背景没有资金甚至没有方向。但他们都不说。和那个外贸店的女店主一样,都不说。我们楼下的一个保安,我后来知道,他原来是一家颇有规模的食品公司的经理,因为国家取消了统购统消,公司也黄了。经理辗转成了如今的保安。但对过去经历的事,他也从来不说。他们,都是经历过时代的潮水洗礼过的,被打蒙过,又活过来了。

 

外贸黄了,国营大厂黄了,又有什么是铁板一块呢?什么样的体制是一劳永逸的呢?生活还得继续。在那些倒下去的庞然大物中,砸碎了的,也有体制内多年养成的安逸苟且的坏毛病。我们单位旁边,新开了一家馅饼店,去了几次,才知道,这家店是一对小夫妻开的,这对小夫妻,都是大学里的老师。白天别人照看这个小店,晚上这两口子都过来帮忙。那个大学老师还系着围裙给我们送过盒饭。这也是创业吧?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放下身段,做自己能的,想做的。

 

资深媒体人侯虹斌说:“现在,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生除了奋斗,也必须有接受现实的雅量。社会正在洗牌重组中,我随时做好了当一个失败者的准备,尽人事,听天命。即使失败了,生活也要继续。继续努力,继续折腾,继续保持一位失败者的体面和尊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面对死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