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的忧伤
(2015-03-12 21:11:59)
标签:
佛学 |
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新闻,那时的新闻专业很少,只能并入中文系。
于是,我就一不小心掉到了中文系那些浪漫忧伤的才子才女中间。当时的感觉是,不喜欢。得罪中文系的各位了。
不喜欢他们的多情和矫情,还有风花雪月的轻飘,更重要的是,不喜欢他们阴郁的气质,好沉重,不清爽的感觉。
还是喜欢硬朗和清爽一点的生活,于是选择了新闻,当时以为,新闻应该能少一些虚无,多一点实在吧。
那时的中文系,经常有各种诗会,我们也跟着去听,蒙头蒙脑的,男诗人们大多留着很长的头发,在朗诵自己的诗时,做痛苦状,做愤世疾俗状,做哭天抢地状……总之,就是故意有话不好好说的样子。当时觉得好奇怪,这些奇形怪状的人都是从哪冒出来的呢?
觉得他们就像下了一场雨后,地上一下子长出来的青苔,滑溜溜的,看着也是一片绿意,却没什么大用,粘乎乎的。
大学毕业后,那些人就都消失了。他们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存在或显形?
我为什么总是刻意远离这些文艺青年呢?我怕他们把我带到虚空里去,和他们的谈话,你会很容易掉进虚无里。就像卡佛说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有时会纳闷,当他们滔滔不绝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吗?大学时,我们经常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吵的通宵达旦面红耳赤不依不饶,我们有共同的话语系统。
但刻意的远离,其实并没有真的远离。我总能从身边人的身上,准确嗅出他身上的文艺青年的气味。像对暗号一样,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类。是的,我们是同类。只不过我们潜伏在人群中,不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羞于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他们也和我一样,不喜欢文艺青年的某种气质吗?
曾经有一个没什么交往的女同事有一天突然找我,她性格强势彪悍。没想到,她找我,就是为了和我谈谈她喜爱的一个女作家。她对女作家的痴迷,她少女时代的忧伤,一个小镇女孩的孤独,中学时,为了买女作家的书,她甚至省下午饭的钱。她说的这些,我懂的。我和她的生活没有交集,但我明白她的心事。回头想,那次吃饭,像我们彼此身份的一个确认。然后,我们就转身淹没在人群中了。后来,她自杀了,很惨烈。我知道,所有现实的苦恼都不足以把她推向毁灭。毁灭她的,是她骨子里的忧伤和无可救药的绝望。
前两天,我接到一个读者的电话,她说,12年前,她拿着自己的一大摞诗作找过我,我看了后对她说:你是一个为了诗而诞生的女人呀。她说,你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写到今天。
我真的想不起来了。我说,你把你新写的诗发给我看看吧,我把我的邮箱给你,你记一下。她说,我没有邮箱,不会发,我现在身边也没有笔。我问:那你现在在干吗呢?她说:我在出摊呀。后来,她让打印社的小妹帮她把诗发给我。她写的很投入很动情。我知道,她是又一个文艺女青年。一个一边出摊一边琢磨着写诗的女人是什么样呢?我很好奇。余秀华的横空出世是因为还有好多个还不为人知的余秀华吧。
不管他们岁数多大,我还是愿意把他们称为文艺青年。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一份永远青葱的追求和渴望。
也遇到过一些理工男,似乎为了告诉我,他们不逊风骚,他们和我大谈文艺经典。可不管他们说的多么头头是道,我也知道,他不是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的特点是,内心有一处特别柔软的伤感,让他能瞬间抛弃这个世界上光彩夺目的一切,走向涅槃。
文艺青年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总有点疏离和格格不入。曾经在一个座谈会上,我观察过一个知名女作家,她安静的不得了,只是浅浅地笑,话很少,并不融入当时的氛围里。别人对她作品的赞扬,似乎让她很局促不安。他们缺少人丛中的练达和从容。还参加过新浪组织的一个活动,见到了一些著名的作者。像艾丽丝梦游仙境,我又一不小心,掉到了一个文艺青年聚集的山洞里。他们都写过很多奇幻的文字,但他们又都是害羞和低调的,看起来有点闷,甚至乏味。后来,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和热情都给了自己的作品。女作家黄啸说:能量是个定数,一个人口头表达太流利了,就没有那么多元气去喷字了。
文艺不文艺的,和中文系没关,和职业也没关。有人是医生,有人是官员,有人是警察,有人是科学家……认识一个司法系统的老兄,写过那么多意象丛生的诗,他理性的外表下,是一颗多么恣意汪洋的心呢?那是内心的一种偏好和执着。用冯唐的话说,有内心肿涨的感觉,所以要写。这种偏好是什么呢?像潜伏在人心里的蛔虫,好奇别人是怎么想的。这个比喻有点小阴暗哈。
和那些执着于文字的人相比,我有时觉得自己就是一混子。因为真的走进去,太苦了。我想活得糊涂一点,及时行乐一点。但我又总是时时感受到那个世界的奇妙吸引。这让我惭愧,像一个并不专情的情人。跳进跳出之间,我知道自己的文字注定是没出息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