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儿子的一番话对我打击很大,让我半天没缓过神来。
他爸问他,想没想过找一个文科女生做女朋友?儿子没吱声,一丝冷笑在他嘴角一闪。我有几分不知趣又自恋地问:找一个像妈这样的文科女生不好吗?又活泼又知性又……儿子说:有一个你这样的妈已经够我受的了,不能再找一个像你这么不靠谱的女朋友了。
我怎么不靠谱了?儿子一一例举:我4岁时你把我扔在幼儿园门口扭头就走,没错吧?你说你想你的一个女朋友了,买张车票就去北京了。还头脑发热地想把别人家的孩子接到我们家来养,滥发善心……我纠正他:那不叫不靠谱,我不过是性情中人。他说:从小到大,我看了太多你的不理智。文科女生都这样吗?你和我爸能过到现在全靠他惯着你,另外他线条粗,也没空理你那些幺蛾子。我可没我爸那么宽容。
这个破孩子,老妈我在他的眼里就这么不堪吗?
想一想,在他长大的过程中,总能听到他的叹息,对我这个妈的无奈。妈,刚才变道又没打灯提示后车吧,你不能这样总指望别人让着你。这样的批评一直都在。原来我并没在意,原来所有这些叹气汇集到一起已经在他心里形成了一个顽固的形象——这个老妈无可救药了!
我意识到,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一定有个阶段,有对父母冷冷的审视和打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仰视你,你是他的权威。被他这样打量,让我心下一惊,我能经受得起他挑剔的目光吗?
所有的父母,都要这样被儿女审视。父母身上各种藏在人性的皱褶里的“小”,他们的卑微,甚至他们的投机心功利心,还有各种占便宜的小心眼,他们的种种外强中干,都会被那道冰冷的目光透视,没处可躲,没处可藏。这种审视,是贴身的,没有距离。因为是最亲的人,彼此没有掩饰,也不设防,所以一切都来得直接透彻。
你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一些不相干的人的看法,但儿女的眼光,你能不在乎吗?他们审视你的那双眼睛,像生命隧道深处的一盏灯,让你无处遁形。
仓央嘉措诗“意念中被一双莲花的眼睛盯得生疼”。我们是不是也被 一双眼睛盯的生疼。
清明节去墓地,我愿意看墓碑上面的字,那些字绝大多数是子女写给父母的。中国人还是太含蓄了,少见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偶尔有,里面说的最多的,是对父母勤劳吃苦善良的敬意。躺在这里的父母形形色色,有过各种斑斓多彩的人生,但在这里,让他们的儿女念念不忘的,却不外乎是这样几种品质:善良,吃苦,勤劳。
一个人最让人念叨和惦记的,不是他曾经多聪明多能干挣了多少钱当了多大官,而是他对别人的付出与奉献,说到底,还是一个善。有的父母可能很卑微,但在他们儿女的眼里,他是一座山。这样的父母,经受住了子女审视的目光。
在墓地里走一走,你会觉得,人生的好多虚饰都被剥去和抽离了。一个人能留下来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他生命中曾经释放出来的那些善意。每一个去给父母扫墓的子女,都会想到些什么呢?
我们都有这样被人审视的那一天。
我们也曾经这样审视我们的父母。这个过程有时有点残忍。但随着年龄和阅历,我们会原谅我们原来看不上他们的那些地方,理解他们人生的局限。有时会用父母来映照我们自己的生活,提醒自己不要犯他们犯过的那些错。
比如,我妈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她当初想继续上学,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她放弃了。她总说,如果当初你姥姥坚持让我上学,我也就上了,家里可能会苦几年,可终究都会过去。所以,她坚定一个信念,不管多难,也要让孩子上学。这是我妈的进步。但她的局限是,她不愿意让我去外地上学,不愿意让我离她太远。我的进步是,鼓励儿子能走多远走多远。
我们在审视父母的过程中,调整自己。当然我们也会学习效仿和纪念他们身上的美德,用他们的标准要求我们自己。
没有谁会那么长久地盯着你看。但子女审视的目光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贯穿我们漫长的生命岁月。甚至在我们的身后,也不放过。有了身后那像探照灯一样射过来的目光,我们是不是因此多了一份警省和自觉。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上游。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审视他们也是在探究我们自己的史前年代。就像我们自己也要经受后人的审视一样。目光纵横交错,我们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