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国庆假期,马路上空空荡荡的,人一下子少了好多,真宽敞呀,很久没开过这么顺溜的车了。城市里一下子变得清爽了。这让人有一刹那幸福的感觉。CNN在国庆前报道北京的堵车情况时,用了“史诗般的拥堵”。可见有多吓人。
我周围的人都出城了,奔赴各个旅游景点,他们都到大自然里去了。
可怜的城里人,像憋在笼子里的鸟,平时呼吸着沉重的污染的空气,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气喘吁吁,平时堵车堵得乌烟瘴气……在这个短暂的假期,他们全跑了,恨不得变成猴子,恨不得身上长出毛和尾巴,恨不得穿树叶吃野果,刀耕火种,回到原始时代,逃离现代文明。
但他们是跑不掉的,还得回来,回来接着气喘吁吁乌烟瘴气,喝污染的水,喘污染的空气,吃污染的蔬菜,还有各种来路可疑的食物……跑出去这几天,只会更强烈的对比你平时的日子有多灰。
想象着放假的日子,城里人逃似的奔向郊外。但其实,他们都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线拴着的蚂蚱,蹦的再远,也得回来。
我也是一只这样的蚂蚱。10月1日,我们去爬山。 这种山对儿子来说不在话下,70多的老妈竟然也把我甩得远远的。到处都是人。哈尔滨周围这些山都煞费苦心地做了很多修饰和设计,小桥流水之类的,努力营造或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的景致。全当是一次出汗运动了。
我见过的最有性格的山,是长白山,冬天去的。一进去,人就傻了,说不出话来。我让它给震住了。路两边的雪有一人多高,人走在巨大的雪墙中间,像鼹鼠。有的房子只露出一个小小的房角其余全被雪盖住了。在这里雪是压倒一切的巨大存在,天地间都是。雪惟一奈何不了的是山,山是黑黢黢的庞然大物,山太黑了太硬了太大了,那扫荡一切的雪也压不住它,黑色的山和地上的雪做强烈的对比。让我觉得奇怪的,是黑色的山上像长了很多白毛,或者说有白色的雾气缭绕着,像氤氲的水气,有些神秘,其实那是风刮起来的雪雾。那风声,绝对像怒吼,像咆哮,有雷霆万钧之势,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愤怒呀。长白山像一个立在那里千万年了的黑色的巨人。从走近它的一刹那,我就感受到了它的神性。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露天温泉,人泡在水中,大汗淋漓,铺天盖地的雪花落在脸上,瞬间就溶化了,又有雪花一下子扑上来,又化了。泡在热气腾腾的温泉里,看着旁边黑黢黢的山,山风发出气壮山河的呼啸,还有漫天的雪,那时你真的不知道今夕何夕了。在山里的每一天每一刻我都被它强烈震撼着,觉得自己渺小单薄。看到这座山,你不会想到征服,只会臣服。
后来,我在夏天去过长白山,游人如蚁,花红树绿,但绝对没有了冬天的气势。那个黑色的巨人睡了灵魂出窍了。导游说,到长白山一定不要在冬天来,因为大雪封山,人是进不来的。我心想,其实长白山最让人震撼的恰恰是冬天。恐怕连导游都没见过它冬天的景色。
中学课本的《游褒禅山记》中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总觉得,人多的地方,再美的景色,都沾了些闹哄哄的俗气。旅游,最忌讳的,就是人多。到大自然里,最杀风景的,就是见到很多假的人工的景物。其实,每一处景物的开发,也都是一种破坏。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李白一双草鞋一叶扁舟寻访名山大川,徐霞客万水千山走遍,那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和他们相比,我们可能不过是一种游山玩水。所谓“诗意的栖居”,一定对大自然有某种敬畏,而不是把自然仅仅看成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功能,只是一种使用价值。“诗意的栖居”,也是去物质化的,如果一个人把心思都放在物质上,他还哪有闲心去感受诗意呢?“诗意的栖居”,说到底,还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有多少诗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