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朱讲了一个上个月发生在他们小区的事情:
一天晚上,一对老年夫妻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叫起来,别人告诉他,他的孩子跳楼了,他家二十几层楼啊!
他们夫妻慌慌张张地跑下去,孩子已经断气了,他们顿时瘫在地上,愣了半晌,有人提醒打120。 很快,医院开了死亡证明,然后这对夫妇马上组织孩子火化了。
小朱说,他母亲告诉他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都很震惊,这个自杀的男孩子刚工作,好好的,就自杀了。
更加震惊的是:孩子的父母居然也说不知道为什么。
小朱的妈妈跟小朱说:我有点奇怪的是,这对父母的最主要的情绪,好像不是悲伤,而是羞耻和责怪,似乎是怪孩子竟然就这么死了,让老人家很丢脸。
你看,他们在处理孩子后事的时候非常快和慌张,生怕被人知道似的,就仿佛是自己孩子死了很丢人。相形之下,失去孩子的巨大悲伤,和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自杀的内疚,反而被隔离了。
2、
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从人之常情来说,这种情况下的第1个情绪应该是震惊——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自杀;第2个情绪应该是巨大的悲伤,这个情绪应该是很持久的——不管什么原因,孩子失去了;第3个情绪应该是内疚——作为父母竟然连天天生活在身边的孩子都无感,这个情感连接是多么失败……然后是很复杂的其他情绪。
可是,这对老夫妻的感受却非常不寻常:他们首先的和最深的感触,是:羞耻、责怪和愤怒。
为什么?
我们来看看这对夫妻情绪背后的语言:
这个羞耻是什么?是我们的孩子竟然自杀了,我们非但没有比别人家好,反而差到了极致,我们太丢人了。
这个指责和愤怒是什么?是这个孩子竟然自杀了,太不孝了,而且还害的我们丢人,以后我们怎么见人?!
他们肯定是有深深地悲伤的,但是,这个真情(悲伤)被羞耻、指责和愤怒隔开了。
你看,孩子竟然跳楼了,也不告诉他们,说实话,他们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跳楼,但是就是很愤怒,因为孩子这样跳楼弄的他们很难堪。
家家都有孩子,却只有自己的孩子竟然跳楼了,这令他们觉得跟大家非常不一样,为这个不一样而强烈地羞耻。
也正是因为羞耻,所以他们马上安排赶紧在医院打了死亡证明,赶紧去火化,尽量不让别人知道。
然而无论如何,还是有悲伤的,而且是很深的悲伤,可是这个悲伤,就好像被一个厚厚的玻璃罩子罩住了似的,离自己很远。
这真是不寻常吗?
这可能很寻常。
3、
一个二十岁出头的花季孩子,也没有跟父母聊到任何悲伤绝望,就突然在家里跳楼了。
我觉得父母“正常”的情感应该是:第1个是悲伤,巨大的悲伤;第2个是自责,不知道孩子碰到多大的事情,而竟然不愿意跟自己沟通,那肯定是自己跟孩子的情感连接已经非常疏远了,作为父母肯定有自己的很大的责任。
孩子跳楼这么大的事情,父母事前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很反常,却并不少见。
在社会上,可能更多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几乎没有连接,更谈不上流动。
孩子碰到事情都很难跟父母交流,尤其是情感上的事情,往好听一点说呢,是怕父母担心。
可是,大人可能自己也忘记了,或者根本不愿意去理解,孩子情感的事,常常大到高于生死。
父母可能自己也忘记了,当年年轻的自己,是愿意为爱去赴死的。
不是说好了,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吗?
如果真的有深刻流动的情感连接,那么孩子不管碰到多大的事情,跟父母能够交流的话,基本上不会绝望到自杀的。
我想起像我们常年离家在外,跟父母住的比较远,会经常给父母打电话,但是基本上三句话之后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第1句话是吃了吗?;第2句话是穿的好不好;第3句话是最近身体好不好。
然后,就没话了……
为什么真正的情感的交流这么少这么浅呢?
随手举几个例子吧,大家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
比如说一个小男孩,害怕的时候,他跟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有点害怕……他可能得到的回应是:这点儿怕什么?你看看人家隔壁小明多么勇敢,你怎么那么胆小,哪像我某某人的儿子!
你看看这种沟通没有抱持没有共情,只有鞭策,从此小男孩只能把自己的真性情封闭起来了。
你再比如说:
一个小女孩喜欢唱歌唱流行歌曲,然后跟妈妈说:妈妈,我唱的好不好?妈妈不耐烦的说:唱唱唱,一天净整些没用的,好好学习去!
你看到没有,这种交流没有真正的情感,没有真正的共情,更多的是不着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这是大家共同的行为呢,就往往是文化因素使然。
也许我们的文化有这样的一个属性,我们不太擅长情感交流。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比昂说:
关系的实质是:谁是焦虑的发出者,谁是焦虑的承接容纳者。
在原生家庭里,应该孩子是虚弱的缺乏资源的一方,是焦虑的发出者;而父母应该是强大的资源丰富的一方,所以应该是焦虑的承接容纳者。
可是呢,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大多数的情况似乎相恰恰相反:父母很焦虑,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听话,乖,甚至还叫棍棒底下出孝子。
也就是父母是焦虑的发出者,逼着孩子成为焦虑的承受和接纳者。
所以我们出现了很多小大人、少年老成的人,就像台湾学者孙隆基说过:
小孩儿像成人,成人像小孩,缺乏青春期。
所以小孩长大一点之后一旦有有困惑有焦虑,他(她)没有办法向父母发出来,因为父母比他们还焦虑,还不能承受。所以只能憋着,非但自己的得憋着,可能还需要容纳父母的焦虑,这样一来,情感的连接其实就断裂了。
而作为父母呢,我们又是集体主义文化,所以父母在孩子跳楼了自己不知道,他反而会觉得孩子给自己添乱了,让自己丢丑了,这种不能融入集体的羞耻感,压倒了悲伤的感觉。
4、
一旦说到文化的问题,可能大家就会有很深的无力感,好像我们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一个细胞,做不了什么了。
其实,我们是可以对自己对家庭负起责任来的,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孩子自杀,大家往往会觉得现在孩子怎么那么脆弱,还是没吃苦的原因。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当一个人被焦虑、羞耻等严重的负面情绪笼罩的时候,ta本身内部爱的资源是否丰富,以及ta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是否能够接纳包容支持ta,是ta最终是否选择自杀的原因。
爱是真正最终的救赎。
作为孩子父母的我们,当然有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可以去觉察,可以诚实地对孩子说:爸妈以前缺乏觉察,现在我知道了,我争取以后多做你(们)的容器,做你(们)的港湾,多共情和支持你,不论你怎么样,我对你(们)的爱都不会减少。
作为父母的孩子的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过去,我们同样也可以觉察,可以诚实地对我们的父母说:过去我不理解,现在我觉察到了,我争取将来多共情和支持你们。
对,家庭应该是爱的容器(港湾),其中流淌着爱的情感,作为有资源强大的一方,应该做好容器,而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情感(生命力)在这个容器(港湾)里流淌、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