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
科学家把一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子里有机关,只要猴子触碰机关,就会给猴子一点果汁,与此同时,笼子里的灯会亮。
因为猴子喜欢喝果汁,所以获得果汁的猴子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快乐的情绪。但当实验持续,科学家发现,就在灯亮,果汁还没送给猴子的时候,猴子大脑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产生愉快的感觉。
继续实验,科学家把果汁和亮灯时间分开了,结果观察到,喝果汁给猴子带来的快乐情绪越来越少,反而是亮灯给猴子带来的快乐情绪越来越多。
甚至,后来猴子吃到果汁已经不怎么分泌多巴胺了,也就是没有什么幸福感了。而亮灯呢,却令猴子有越来越强越来越持久的幸福感。也就是后来猴子非常期待亮灯,却不怎么期待有果汁吃了。
2、
我感觉这说明一个问题:
也就是从本能上来说,基因会刺激猴子去获取果汁,得到果汁吃后,基因就会给猴子多巴胺。
但是基因不会持续的给它多巴胺,因为如果持续给它多巴胺,它获取一次食物就会得到持续的快乐,那它就不会有持续不断地获取食物的动力了。
其他基因需要动物去做的事,基因也是同样的模式,所以人也好动物也好,幸福总是短暂的。
就像人间一切的物质享受,人得到的满足感都是短暂的,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实验里可以看到,基因会给猴子另外一种奖赏,就是灯亮时给予多巴胺!
你看,实验中,猴子看到灯就逐渐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愉悦感,是基因给了越来越多的多巴胺。
因为,这个实验中,灯光提示着有果汁吃。基因给出的多巴胺有助于猴子持续不断地获得食物呀!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信号”(在这个实验里就是灯光)分泌的多巴胺就越来越强,越来越持久,反而对于果汁这个实质的东西而分泌的多巴胺,倒是越来越少越来越短暂。
这是有道理的,对于动物而言,基因非常有智慧,它明白:
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动动物去做基因要求做的事,比只是做基因要求做的某一件事,要重要的多。
这好像有点悖论,具体到上面的实验,对那只猴子来说,第一次吃到果汁非常重要,所以多巴胺分泌得多且持久些,但是第二次就差些,第三次就更差了……如果长期稳定的喝到果汁,那么多巴胺就几乎不再分泌了。
我想,这时候,基因的理解是:如果果汁是可以长期稳定获得的,就不值得为此多耗费动力和意志资源了,需要把这些资源投注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去了。
倒是每次喝果汁前都会亮灯,这是个可以稳定获得果汁资源的“信号”,更需要以快乐的形式(比如分泌多巴胺)调动生命资源(动力、意志等)。
这是个节约大脑带宽的很智慧的做法:
因为情绪应该是大脑大量运算的快捷方式。
3、
我想人类可能也一样,最初的幸福感都源于满足人类生存的事情的本身,比如说食物啊、衣服啊、性啊这些基因要求人做的物质层面的事,目的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而这些满足人们需求本身的东西(食物、性、生存环境等等),随着逐渐的得到稳定的满足,它们给人提供的幸福感,就会逐渐降低,不可持久。就像实验里那只猴子喝果汁得到的多巴胺一样。
而另外一些东西呢,反而在不断的提升增强,那些东西就是能够让人得到上述东西的“信号”,人们对这些“信号”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
最后的结果是,这些信号与它所提示的东西(诸如食物、性、生存环境等等)的本身产生了分离,人们对这些“信号”感到巨大的持久的幸福感。
注意,这时候人类往往接受了“信号”,有了很强愉快感或者感动,却不知道为什么愉快或者感动。
东西(食物、性和生存环境等)和“信号”的极致的分离,我想就是艺术的产生过程,就是美的产生过程。
艺术这个东西呀,我想最初还是源于人的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人类6种获得信息的渠道。
人类只能接受这6种刺激嘛,人类要想满足基因的要求,只能通过这6入来获取外界信息,从而获得食物、性等等资源。
人类获得这些资源后,基因会给予短暂的多巴胺鼓励,但不会持久,以便能不断刺激人类不断地满足基因的需求。
当人们的这些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之后,提示的信息便逐渐和需求满足需求的内容本身(食色等)产生的分离,而前者逐渐成为了人们产生愉悦的更大更强更持久的精神来源。
其中很大一部分,我想,便是艺术的起源。
4、
你可能会感觉很奇怪,你老马凭什么说这就是艺术的起源?你的依据是什么?
其实我也没什么依据,我只是相信:
没有无缘无故的东西,世间一切的产生都有它的原因。
你当然可以把艺术产生的原因归因于神。
但是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神。
艺术给予人类的主要的东西是情感是感觉。我们不妨学习佛陀,就像修禅一样,顺着这个情感感觉不断的在内心中向前推(比如打坐或者冥想)。
我试过,反正我自己不断的冥想向前推的结果,就是:
一切的美感一定是会归因到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这个根本点上去。
运用心理科学的成果,或许也能推到同样的结果。弗洛伊德曾经做过一个比方,那就是冰山模型。而荣格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更宏大的模型: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像彼此孤立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的岛屿,岛屿露在水面上的部分就是每个人的意识部分;在海床和水面之间的部分,则是每个人的潜意识。而这看起来彼此孤立的岛屿其实只是幻像,因为每个岛屿都通过海床而紧紧的连接了在一起。
在这个比方里,海床就象征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人类有很多东西是共同的,比如说食色性也,对于这一些基本的东西的满足,会给人带来快感、满足感,人类对这个快感满足感其实是共同的。
同时对任何某一个具体东西的满足,都是不持久的,而对于提示具体满足的“信息”,则会越来越引起人们持久的快感。
我想,人类的基因会把这种快感留下来储存在基因里,代代相传,在上述荣格提出的模型里,这就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这样人类就会形成共同的美感,于是艺术就应缘而生了。
5、
有一哥们儿对于艺术的定义真让我叹服,他的定义是:
艺术是那种将人性未照亮的部分照亮了的某种形式。
他又说:
如何区分艺术的高低呢?越抽象越脱离形式的艺术,就越是高级的艺术。所以交响乐肯定比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要高,因为流行歌曲还有相对具象的歌词部分。他还认为,交响乐肯定比绘画的艺术形式要高,而抽象画比具象的画的艺术形式要高。
我的理解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的内容,如食色物质等,与提示这个内容的信息,这两者是有可能分离的。
这种分离产生了艺术。
上升为艺术的,越抽象越远离具体需求的信息,艺术形式越高级。
但是艺术离不开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个本,正如艺术是从人类需求这个本质的东西升华出来,虽说越远越高级,但是完全断开,就不成其为艺术了。
如果完全脱离人类真实的需求,而生造一个“艺术”,那就绝对是假。艺术本质是真善美,其中“真”是源头是基础,离开了“真”,就是伪善和假美了,就不是艺术了。
就像茶道,茶最初是给人解渴的,但是到了茶道这个层面已经趋向抽象的几乎完全离开了给人解渴这件事的本身,从而成就了极致的茶道之美。
字画也是一样,最初都是人类沟通的需要,逐渐抽象进入美。
音乐更是如此。
我觉得,所有美均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