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你在电脑上打下第一个字你就在开始成为作家了

(2020-03-03 17:23:52)

1、

我终于决定去做了

我还是决定跟B说明一下,这事儿我一直内心很纠结地拖延着——我还是有点放不过自己,好像说不说都难受,脑子里一直萦绕着很多画面和声音……

但我也知道理智做法应该是围绕着事情本身而不是情绪,至少自己做该做的事,那还是直心肠做事吧。

我唯一应该且能把握的,是我自己怎么想怎么做,而不是总在担心别人会怎么想。

我想到,他并不像我心里预设的,需要巴结的强大而敌意的人,强大而敌意是我幼年对强大的权威(“父亲”)的感觉,但是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完全改变了,而且人也都改变了。

我觉察到:

我的心还固执地留在了过去的某个时点上。

我需要面对现实去改变,是通过去做什么而不仅仅是靠想象,去做现实的突破,一步步撬动自己的信念。

另外,也不要太当回事——其实在我内心中,每次可能的失败都是灭顶之灾——现在我知道,这只不过是我的想象而已。

我现在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只是面对一下现实,尽管从旁人看来这是多么不值一提的事,但是对我内心却是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因为这是人格层面的改变。

不管B的反应如何,都是他的事,而我该如何面对才是我的事。

2、

此心不动,就是把自己从孤独的想象中(或者投射中)摘出来

这时候,我想起来吉利根和老师艾瑞克森的对话:

吉利根问老师:你这时内心有很多画面吗?答:没有。吉利根又问:那你内心有对话吗?答:没有。

这两个回答令吉利根崩溃。

而我是这样的人,目前还是,我生活中的太多事,几乎是所有的事,都要反复想之后,才能去做选择。

其实是因为太恐惧事情的后果了,似乎一错就完蛋了——尽管意识上我知道这是小事,可是这个感觉太逼真了。

生活中绝大多数是小事,但是因为太恐惧,所以总是战战兢兢的思前想后,这就导致了脑子太累了,带宽都被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占据了,我成了一个很累的战战兢兢的黏黏糊糊犹犹豫豫的人。

其实,现实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大事,想太多的结果是失去了行动能力。变成哪怕一个极小的事情,就像是买面包,也“被迫”调动巨大的脑力——像是口味啊、保质期呀(狗日的印的字又非常小,很难看清楚)无穷多的细节——才能做。

恰当的具有现实感的应对应该是:把这些事交给直觉,它本来就能做的非常好,比你反复想之后才做,要好得多。就算做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3、

做个有效行动者,需要把大脑的带宽留出来,留给真正需要的时候和事情

我又想起来,我曾经非常反感一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

每次有人这么说我都有很大的情绪,说:

不是每个细节都决定成败,是你需要找出那些决定成败的细节去认真对待。

现在我也觉得自己说的没问题,如果一个团队的头抓不到重点,每个小事都上纲上线揪住不放,这个团队肯定成不了什么事。

可是,我现在的问题不在这儿,问题是:

我为什么那么大情绪呢?

原来,我不是对别人这么说反感,而是对这么说的别人的敏感。

为什么要那么激烈地反抗呢,别人又没有针对我?原来我是一种心理防御,防御自己对于不注重任何一个细节,然后出错导致灭顶之灾的恐惧。再然后,是我的投射,我以为别人会对我很生气,我也以为别人生气我就完蛋了。

你那么纠结,很多事在做的层面来说,无论你做的对错,其实都几乎没什么影响。与你耗费的巨大心力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就像是,拿一支国家军队来说,每次抓个小毛贼你都要全军动员一级战备的话,那你这个国家的国防很快就垮了。

所以,如果你总是事无巨细地那么纠结,无论在行为层面你是否做了最优解,那都几乎是愚蠢的。因为,你耗费掉了无价的时间和你的精力去做没什么价值的事。

4、

形成直心肠做事的性格,是从人格上让自己从匮乏认知中跳出来的好办法

但是,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很久了,却还是总是对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不已——可见,这儿,头脑,明白也没啥用,反而还多了一层对自己的指责和埋怨。

而且,我还对权威过敏,我总觉得他在指责我——原来,这也只是我的投射。

所以,艾瑞克森连说了两个没有,其实是就是不去预设,更准确来说是不去投射。

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

我现在逐渐形成这种性格:想到就去做的直心肠做事的性格,小事凭直觉做,大事才需要认真去想想。

5、

着手去做是打破自己想象(投射)的最好办法

这么想好了,我也觉得自己想清楚了之后呢,但我还是犹犹豫豫的,又去学英语了,但是我转念一下:不行,我还是要在现实层面去突破,还是要直心肠做事。

于是我就编辑的一段文字给B,这个过程呢,其实还是边编辑边有点纠结,像:这话怎么说比较好啊,那个字应该改一下比较好啊,人家不会敏感啊,之类的。

但是我马上觉察到了自己的纠结,我告诉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嘛,啊,就算错也错不到哪去嘛。

发给了B,发了之后呢,其实心里面还是有点忐忑的,但是心里想更多的是释然,反正不管他怎么理解,我做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直心肠做事嘛,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嘛!

然后再转头学英语,过一会儿想:其实还不如直接给A发一个微信,说说现在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

犹豫了一下,还是这么做了,毕竟给B微信只是解释,而给A却是工作直接需要。

做了之后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但是A马上就回了,说:好,可以!

我心里顿时释然了。

6、

为什么马上把这事儿写下来呢?

是因为我觉得这对我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

我正在突破自己孤独的想象,回到现实中来,让自己成为一个直心肠做事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不纠结、不犹豫、不踌躇。

我想起曾奇峰说过的一句话,很赞:

有些人从政,什么事情都过度的消耗智力,那一定是当不好官的。

其实非但是走仕途,其他人生道路也一样,人生如戏,没有轻松的心态,人生就会被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被无穷尽的焦虑占据,常常处于“宕机”状态,这也就是匮乏认知吧,也就是贫穷心态吧。

对呀,这不就是心量小搁不下事儿嘛。你想,如果什么小事都那么纠结,哪里还有心量去处理大事?小事情太纠结,大事儿肯定没有心力去思考了,那还不是死啊!

我现在其实虽然是迈开了一小步,但是应该也是一大步,因为这个其实是人格层面的转变。

这就是我以前很难理解:

为什么我一直很难做决定,哪怕是很小的事,像买面包。有时候却又在大事上很莽撞?

其实,后者是对前者的心理防御,而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智商突然不见了,事后会骂自己怎么会那么蠢!就是这种心理防御“阉割”了自己的基本智商。

这些看起来有点像有点像优点的毛病(谨慎嘛)却几十年难改——原来这是人格层面的改变,岂是几个道理可以改变的。

而且,我还发现自己的一个模式,那就是遇到事,哪怕是小事,我的应对方式,也是防御方式,就是一直想一直想很难做决定,很难去行动。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就是在心大心小,就是王阳明说的:私心杂念,原因还是内心太匮乏,小时候被吓着了,现在没缓过来。

当然,说了自己半天,也不要放弃自己,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又是一种新的心理防御,为了躲避改变的痛苦。

其实,今天我所做的事,去做一个直心肠做事的人,就是从行为上去改变呀。

人格层面的转变,仅仅是意识上的“懂得了道理”是没有作用的,它需要从体验和行为层面开始一点一点地撬动,就像:

你见过大船从停泊的码头出海吗? 那是一只比它小几百倍上千倍的小船,一下一下拉着这只庞然大物,一次两次,大船岿然不动,可是别急,十次百次,你突然看到这只庞然大物居然动了,然后是越来越快——它竟然被这只小船拉走了!

我还想起一句非常有力的话,忘记哪位大神说的了:

光靠想是当不了作家的,你得去做,当你第一次在电脑上打下第一个字,你就在开始成为作家了。

当然,你知道,我说的是关于改变的事,而不是关于当作家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