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换个活法
(2016-07-13 14:48:49)1、
我每天一大早听《罗辑思维》或者《喜马拉雅》,一边听着一边走在湖光山色里,以这样的方式开始我一天的幸福生活,想想就非常惬意吧。
可是,事实却不是。
实际上,我的确是每天早上听着音频散步,内心却充满自卑和自责,就像今天早上,我感觉到:别人,尤其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世界多么广阔,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不断突破内心的障碍(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可能内心不像我有那么多障碍和束缚)!
当我觉察到我的自卑和自责念头纷纷起来的时候,我想:与其自卑自责,还不如接受我现在的平庸,接受之后就会“看见”真相,同时会产生感恩的心理,然后开始鼓起勇气来改变自己。
对,我不应该再让恐惧和惯性控制我的生活了,我应该开始新的活法。
2、
也许我可以从挑战开始:一、挑战自己的恐惧,然后坚持面对着,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爬喜马拉雅山,或者先去一趟西藏吧;二、挑战自己的惯性(习惯),然后坚持面对,看看对发生什么。比如现在就开始做那些自己一直拖延着的事重要的事,像马上就是开始学英语、去参加培训、去实践我的营销想法、去把我的心理资格认证完成、去把我的文章整理整理,等等。
但是,我知道决心这东西是靠不住的——我是老运动员了,比如戒烟,决心下过无数次,效果却是徒增惭愧而已。
3、
所以,这次我得避免重蹈覆辙,我得做到两点:一是切实找到因,也就是我是怎么活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原因,都得找出来;二是在因上着力,活出那个我希望的样子来,不要再内疚自责!这次我需要力行。
这样一想,我的心静下来了,我看到我之所以活成这个吊样子的内心原因:恐惧。
4、
我常常觉得生活狭窄和没意思,我常常告诉自己:生活其实是浩瀚而深邃的,但这样说的力量并不强大,就像父母老师经常对孩子说世界不是你看到的样子,你得改。其实没用,孩子内心感觉不是别人说了就能改的。
可是,虽然改不了,心里其实应该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不对的,所以常常自卑和自责。
4.1、那么,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呢?
我想是因为我在心里主动切断了跟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
为什么我会掐断自己跟大自然和社会得链接呢?
恐惧。因为内心的恐惧,使我在自己内心掐断了跟大自然和社会得链接。这么说似乎很难理解,其实道理不难搞清楚,因为害怕,所以就回避跟大自然接触,比如害怕树林里有蛇(不等于真的有,也不等于即使有就会伤害你),就会避免进入树林,害怕草地上有咬人的虫子,就不敢在草地上坐;同样因为害怕,就会避免与社会接触,比如害怕拒绝,哪怕自己知道这个人很有知识,也不敢去接触。我想宅就是这么来的,宅人的内心其实对社会是恐惧或者厌恶的,所以逃进了自己的“洞穴”。
4.2、那么,恐惧是怎么来到我心底的?
这个恐惧其实是学来的,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是遗传下来的,从文化和家族里。
现在我意识到,我的恐惧所依据的东西是过去的和虚构的——过去可能是令人恐怖的,比如文革,而大自然则被我的原生家庭渲染成令人恐怖的(他们也不是有意的,他们也恐惧,比如有会伤害人的蛇、狼、虎豹等等)。遗传的原因也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恐惧的人活了下来并会有后代,不恐惧的人绝种了(被老虎吃了),哈哈。
但是,世易时移了,现在的大自然跟以前的大自然不一样了,现在的人类和以前的人类也不同了,人类在自然竞争中,已经战胜甚至消灭了几乎所有在大自然中的对手,虎、豹、熊、狼、蛇等,伤人的东西虽然还是有的,但是现在的大自然对人类而言已经非常安全了,而且人类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另外绝大部分我们恐惧的东西其实是安全的对人友好的。
所以,我们对大自然的恐惧是从原始洪荒传下来的,但是对于现在已经是不恰当的了,过大了!
我们却因为这个过大的恐惧,而掐断跟大自然的链接,就会导致我们生活空间的狭小和无趣。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幼年时期的家庭,在文革的海洋中颤抖,多年一直如此。可是文革是个特例,而且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人在正常的社会中并不会像在文革中那么凶悍残忍,大部分人其实无善无恶。我也并不会像在幼年时那么弱小,我已经是成年人。别人并不能随意伤害到我,我也足够强大。
4.3、在心底斩断与大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看起来安全了,受伤害可能性小了,可是人生也就会因此变得狭窄、失去乐趣与意义。
5、
我恐惧的核心是什么?
我感觉是钱。
为什么是钱?
昨天我看了丛非从的微信文章《你这么爱钱,一定很穷吧》,当看到下面这段话时,我觉得这是原因:
“婴儿如果确认了妈妈是安全的,他就会开始走向世界,体验世界的精彩。妈妈不需要时刻在他身边,他只要相信妈妈会在就可以了。这叫安全型依恋。
但是当婴儿无法确认妈妈一直在,就需要粘着妈妈,先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好的拥有妈妈上,而没有精力去管这个世界精彩不精彩。这叫矛盾型依恋。
钱就是我们后来的妈妈,他不一定随时在,只要我们相信他会一直在,我们就敢于去体验这个世界。我们不相信,就只能死死抱住了。这跟现实层次上有没有,并没有多大关系,只要心理层次上,你怎么认为,就够了。”
6、
既然如此,就说钱吧:钱是我跟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关系的一个媒介,它有两个功能:一是让我活下来;二是让我活的更好,所谓活的更好,就是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更好。
先说一,现代社会人的生存不像原始社会,如果只是基本能够活下来,应该不用费什么劲,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成果。事实应该是,如果只求存活,现在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容易的时代。
可是,我们心底却不是这样想,在我们心底,时时刻刻有着深深的生存恐惧。
这恐惧不合理呀!究其原因,应该是来自于三点:一是远古恐惧的传承;二是原生家庭;三是文化因素,有的民族危机感特别强,有的民族就特别安逸。
再说二,可能钱多之后,可以争取的人生平台会大一些、人生选择会多一些,这个大约有利于活的更好。但是钱多了之后,对人生的新的限制也会增多,比如担心被人抢夺、担心生意成败、被商业占用的时间肯定增多等等,甚至钱多了还有可能毒化亲情、友情,当然,这也是看拥有钱的主人是否有智慧。关于这方面的论著很多,就不多说了。
我觉得钱跟幸福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与钱的关系(比如恐惧)却直接影响人的幸福感。这么说可能让人觉得奇怪,那么我换句话说:不管富裕与否,内心富裕的人(也就是安全感高的人)自在地与大自然和生活互动,他们的生活就会浩瀚而深邃,至少自由。
说完上面两点,我想对钱的恐惧其实是虚妄的——基本存活不需要什么钱,而且钱基本够了之后,就跟幸福关系不大了。
既然如此,那我何不放下对钱的恐惧感?
这个想清楚了就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放下?我想是认识到这个恐惧的来源和原因,在因上下功夫,比如我明白了我对钱的恐惧其实很无聊,就逐渐能放下了,好像这个恐惧也就小多了。
但是,内心的问题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解决的。因为对钱的恐惧,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的信念了,这个信念通过恐惧,控制了我的行为,我的生活。
我想,我道不孤,这其实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7、
那么怎么改变内心的对钱恐惧的信念呢?
今天上午听《得到》里面的一段音频,说到孩子是怎样学到行为的,ta不是我们以为的我们要求ta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从感受中体会并产生行为,也就是内化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形成自己性格的基础。比如我们看到孩子吃饭的时候打游戏,可能会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把ta的饭菜倒掉,制止玩游戏;二是让孩子一边打游戏一边吃饭。对于一,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些做法让孩子明白吃饭时只能专心吃饭,形成好习惯,我们相信一次纵容就会让孩子形成坏习惯,这其实是行为主义的做法,就是把孩子当成机械体,反复做一件事形成习惯,而并没有看到孩子这个行为的内心原因。实际上,孩子是通过内化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形成行为的内因的(也就是性格)。就像这个例子,孩子之所以玩游戏是因为游戏的父母爱的替代物,要改变这一点,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爱,使ta放下对游戏的执着。如果只看到结果,一上来就简答粗暴把孩子的饭菜倒掉,甚至把孩子的玩具砸烂,则不但没有给与孩子充分的爱,而且雪上加霜,连爱的替代物也被剥夺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常常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希望促成孩子独立人格,实际结果会恰恰相反,健康独立的人格是建立在充分的爱的基础上的,家长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却以剥夺爱的方式,结果肯定会南辕北辙。
说这段音频,目的是说明在我们文化背景下,我们从小在原生家庭就是这样的环境,这得接受,不接受是肯定走不出来的。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是成年人,我们的恐惧在过去。在我们心中有两个基本人格,一个是内心的父母,一个是内心的孩子。我们将自己原生家庭的父母与自己的关系,内化到了我们心底,形成了我们的基本人格。虽然原生家庭的父母可能没有办法给我们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爱了,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这样做,这大约就是六祖说的:吾性自足,的意思。
心病还需从心治。
8、
佛陀说的无常、无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恐惧,既然世事无常,那么就接受吧,放下吧;既然无我,那么恐惧何来,恐惧住在哪里?
有人说佛陀说的太高深了,我们实践简单点的。
我想,从内心信念的角度,可以通过认清真相来放下——真切认识到被夸大的那部分恐惧和恐惧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事实,切实存在的令人恐惧的东西可以拿出解决办法,实在没有办法的就接受,比如生死,解决不了何不接受?何苦为了这个必然的结局,而放弃当下的生活!
这是其一,就是改变内心。其二,要力行,我们的内心开始改变了,我们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过去的已经过去,当下是唯一可以把握的,开始放下恐惧,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中去,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不要让恐惧主宰自己的生命,去活出浩瀚去活出深邃去活出精彩。
9、
干嘛那么战战兢兢地活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