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审美

(2016-05-06 10:03:20)
标签:

杂谈

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之所以流行开来,是因为眼下的生活太苟且太苦,很容易令人产生厌世情绪。所以高晓松跟大家说:“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不仅是心理的慰藉,也算是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模糊的梦吧。

可是,很多人的真实感觉是: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没完没了的苟且。

2、
大多数人都喜欢看电影、戏曲和小说,据说经济危机的时候,电影院的生意会更好。
这说明人们喜欢。尤其是生活不顺的时候,更需要电影、戏曲和小说等文艺作品,它们给人心灵抚慰和激励。
我想,电影、戏曲和小说等文艺作品,本质上是把人的生活以艺术化方式展示给大众欣赏。为什么别人的生活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呢?我的理解是别人的生活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看到生活之美,这两者与人激励和抚慰。

那我们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以美感呢?
我想答案是:当然可以,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做得到
实际情况是芸芸众生如我等,除了不断感受到生活的无奈、苦涩之外,鲜有感受到生活之美的,所以伟大的佛陀说:人生即苦!

3、
说到电影和小说,大凡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一定是人性面临严重挑战而绽放光芒的,一定是真善美在各种严峻局面中得到弘扬的作品,其中固然有很多是悲剧,但从作品角度来说却成功的,比如说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个人命运来说是悲剧,但从人格来说,他的人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说小一点,能够活出自我的人,虽然会受很多苦,却活的有存在感有价值感......这样的主角,如果是电影里,谁都愿意当;可如果是生活里,这种日子谁都不愿意过。
在具体的生活里,谁不希望有权、多金、平顺、安好等所谓福禄寿喜啊,但如果把我们希望的生活原样拍成电影,一定没人爱看。如果真有这样的电影,片中的主角生活平安顺利有权富裕得一塌糊涂,没有任何波折,这种主角也肯定没人愿意演。
这说明我们期望的“幸福生活”是不具备审美价值的。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价值和真正乐趣的。
 
4、
不是说人生如戏吗?为什么看戏的和戏里的感受如此不同?
我想是因为看不透放不下。
 
对待生活,它的本质是苦,我们的老祖宗有很多办法(文化),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再比如将生活庸俗化,就只讲钱和权。前者,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后者也只是欲望的奴隶,这两者都没有美可言。
说好的诗和远方的田野呢!
 
 
5、
我并不认可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说法,倒不是不想要诗和远方的田野,而是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画饼的办法,在画饼的同时否认眼前的生活(苟且嘛),对实际生活抚慰和激励作用不大。
我倒是觉得佛陀说的对,你得面对实相---人生即苦,接受实相,也就是不管眼前是否苦,是否必须“苟且”,接受生活和在生活中的自己。深入地了解它们。我有个很深的体会:接受了生活和生活中的自己,真相就会展现;拥抱真相就会得到自由,自我就会显现——人生虽然如戏,你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你可能不知道,也可能为了生活的压力而屈从,或者根本就不想搞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不管怎样,你其实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6、
其实我们的生活完全是可以具有美感的。
在人生这台戏中,我们其实可以有两类角色,一是戏中的角色,二是观照者。
 
6.1、关于戏中的角色
只要活着就一定在扮演者某个角色,你不选择任何角色其实也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角色。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二是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我想大多数人可能关注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传统文化中,理想的生活是福禄寿喜,也就是有权有名富裕平安,这固然无可厚非,可佛陀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场戏,是空。而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才是关键,生活的主人能在任何境遇中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个传奇一首诗。
当然,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容易,得付出代价,就像好钢得经历千锤百炼、好雕像得经历千凿万磨一样。可是,随波逐流其实也不容易。
 
6.2、关于观照者
不能参透生活的实相,就无法跳出来,就像在生活这场戏中,你一直不知道自己只是演员,终会谢幕的,就像那个在水中孜孜不倦捞月亮的猴子,终究是一场空。如果你能都参透生活的实相,就能放得下就能跳出来(佛家说跳出三界外)观照你的生活,你的生活也就具有了审美性。
顺便说一句:有的人认为看的太透彻就会失去欲望,人生失去欲望就没有意思和义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透彻不等于就没有欲望了,而是看清了世界和欲望的本质了——这时候,你就成为了欲望的主人。
你就能从生活中抽离出来,你不但能够欣赏别人的戏,也能够欣赏自己的戏了。
关于这一点,我的感触特别深:总觉得自己的苦很特别,在自己的生活中特别无奈和苦闷——大多数人会这样认为——我想这是人的天性,是人的自恋。实相是:没人特别到无法观照——总有人比你更惨更苦,他仍然可以观照自己。最近,我回顾自己这十年的苦涩,突然有种观照的感觉,我的这十年比较苦逼,但在此刻的我的观照里,成了一段有深刻内在逻辑的故事,有了美感。正是李商隐说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我想如果当初就有这种观照多好,其实——
要做到当下观照,需要一个能抽离的心,这颗心其实是修炼出来的。
 
7、
对生活中的自己有了观照,苦虽然还是在那里,生活虽然还是那些事,可是我们的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改变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成了角色的主人;二是我们的心是解脱的,不论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就像王阳明说的: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虚空。生活中的险夷,就像浮云。而我们的心,就像无尽的虚空。当然,那时候的我们,看待生活,是有美感的。
 
生活可以是任何样子,也许你不能完全做主。但是对于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做主。
尽管生活无常,但生活可以是美的,你可以选择做一个令自己欣赏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