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不过如观潮

(2023-09-12 09:23:39)
分类: 随笔

人生不过如观潮

 

 人生不过如观潮


忽然心血来潮,重新翻阅读过的唐诗宋词。在宋代诗人中,苏东坡的诗词无疑是我最喜欢的了。他的诗词风格不仅豪放旷达,婉约浪漫,而且激越中带着悲凉。很符合我的审美情趣,所以,对他的作品格外喜欢。

在手机上阅读他的那首禅味极浓的《观潮》时,我正坐在江边的某个地方,一动不动地望着前面的天空,那里有一朵镶了金边的云,在呼悠悠的热风中,从一个山头绕到了另一个山头。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我盯着手机,一字一句的读出声来,思绪却飘忽不定,一些当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领悟和感受趔趔趄趄地从脑海里浮现了出来。作为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尤其对佛教情有独钟的诗人,苏东坡的许多诗词都反映了他对佛教思想的感悟和理解。比如,除了《观潮》,还有《题西林壁》、《定风波》、《蝶恋花·春景》、《浣溪沙》等。

在《观潮》这首诗中,我们先排除诗中所透露出的禅宗奥妙,仅单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也能从中体会到世事、人生的趣味和哲理。在这里我先试着翻译一下此诗: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是我想去观赏的风景。没去之前,心中是千般的不甘,万分的遗憾。但当终于亲眼看到了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却感到不过如此,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钱塘江的潮汐就是钱塘江的潮汐。

诗的表面意思浅显易懂,且符合大部分人未曾有时心寂寥,巫山云雨同滋味的生活体验。诗人余秀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离婚、分手,无非就是换个人谈感情,把衣服脱给另一个人看,做着各式各样的老动作,新鲜感过后,依然会因各种问题而争吵。谁也逃不过,人借爱这个字,干尽世间所有的丑事情。话说的很难听,却句句在理。人只要活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后悔的过程。不管你选择的是伴侣,还是选择的是事业,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离自己最初的期待相去甚远。这是因为你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真实情况总是有天壤之别。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点,叔本华说出了一个让我们十分扎心的真相:人的本质就是一团燃烧着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人就感到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感到痛苦,人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所以,我们说那些充满欲望,一生都在追逐新鲜与刺激的人,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并为此痛苦惆怅一生。只有像苏东坡那样真正成熟且有智慧的人,尽管一生坎坷,却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凡事不能求全责备。他懂得知足常乐,既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也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足;既能够感受世间的种种美好,也能体味世间的酸甜苦辣。即使时运不济、大起大落,他的内心也能充满了平静和幸福。

还是回到《观潮》这首诗中来。为什么苏东坡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心心念念、慕名已久的庐山和钱塘江,观看了庐山烟雨的迷濠之奇和钱塘江潮汐的万马奔腾,并没有出现之前想像的激烈澎湃,反而感觉平淡无奇呢?这是由于我们生而为人总有一个习惯,喜欢将自己期待已久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喜欢将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想像的过于美好。因此,苏东坡的失落并不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本身不够美。而是他之前对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期待和执着,同现实的差距引起的内心沮丧。这种沮丧让苏东坡开始反思,并由此领悟到禅宗所讲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 的奥妙。这也是我理解的本诗背后的深意。

我们常说心态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同读一首诗,年龄不一样,读的味道也不一样。当初读这首诗时,体会的只是诗的表面意想,现在再读却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读《观潮》这首诗时,我还想起了见山是山这个佛教典故。如果仔细品味,二者竟有同工异曲之妙 。据《指月录》记载:青原惟信禅师给弟子们讲课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禅师的体会实际上讲出了人成长、成熟的三个阶段。

最开始时,人如婴儿般单纯、幼稚,眼里看见是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人云亦云,缺乏独自思考的自觉和能力。等到遭受了社会的毒打,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经过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看过了历史和个人的兴亡盛衰。这时候就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们怀疑一切,猜疑一切,喜欢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附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虚无的意义。

当到了第三个阶段,人经历了在生活中的修炼,具备了洞察世事的能力,终于知道自己究其一生都在追逐和努力的目标,不过是渴望岁月静好。这时候,他开始回归自然,回归本心;这时候,他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时候,他虽然已经品味过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却仍然能够用孩童般澄澈的眸子欣赏这世间的样样美好;这时候,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始回到由复杂到简单,进入了所谓的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最高人生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苏东坡的庐山烟雨浙江潮,还是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都不是简单的回到最初阶段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而是融入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包含了个人的哲学思考。此时看到的一切,是没有了分别心后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是无复我相、人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以及大自然的山水,都摆在那里,你去还是不去,它都不会改变。就如同那个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人的自性,你没有修行它不会减少,你修行了它也不会增加。当我们将心中的妄想、分别、执着,浮想翩翩丢掉,自然会解脱痛苦,超然无我,烦恼消除,菩提显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