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困在黄昏里的母亲

(2023-08-17 20:30:57)
分类: 随笔

困在黄昏里的母亲


 困在黄昏里的母亲

已经到了黄昏时分,落日猛地一下子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不仅将天空染得血红,它投入水中的倒影,也染红了河水。也就是在这一刻,水鸟欢叫着从芦苇丛中飞了出来,把清脆的啼叫和夕阳的金光一起抛洒下来,在天地间奏响了光和声的辉煌交响曲。

这时,有风吹来。从南面吹过来,从水面吹过来,从芦苇和绿草尖吹过来。让平静的水面忽然跳荡起无边的水银。

天渐渐地暗淡了。天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只昏暗茫然的眼睛,那只眼睛悬在虚无的黑暗中,孤独而寂寞,就像我风烛残年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老了。她的头发白得像顶着一层洁白的梨花,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如一条条缠绕在脖颈上的毒蛇,让人感到窒息。她面色暗淡,呼吸也不够清爽,牙齿早就掉光了,如果摘下假牙,嘴巴和两颊凹陷,身高160却才60多斤的体重就显得更加细瘦了。

风还在继续吹,摇动着我满腹的心事。我发呆似的一动不动地望着西方,那里的天边有一朵镶了金边的云正在悄悄隐退。这朵彩云多像我此刻面临着的生活:面对美景和最亲的人,也面对失去。而失去的美景还可以重来,而如果失去最亲的人,也就永远的失去了。

母亲老了。老到我半夜醒来,都要蹑手蹑脚地走到她的床前,俯下身子去看看她。如果看见她胸脯起伏着,嘴巴偶尔蠕动一下并发出轻微而均匀的声,就像看见她体内黄白色的生命火焰在燃烧。内心就立刻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是在我13岁时,母亲失去了丈夫,我失去父亲。在这之后的42年中,除了我在部队的几年里,我们母子一直相依为命。因此,我是一天天看到她变老的,她是一天天陪我成长的。其中孤儿寡妇的苦难艰辛可以说一言难尽。记得1982年,我们家从一楼搬到二楼,院子外的一位中年男子竟然趁我们忙碌时,大摇大摆地走进我家大门,抱起我家从民国传下来的一个精美鱼缸就走。年轻气盛的我事后拿起菜刀要去找那人拼命,母亲使劲地抱住我不让我出门,直到她大滴大滴的眼泪落在我脸上、衣服上、手上,我才“咣当”一声扔下了手中紧攥的菜刀,母子俩相拥而泣。

时光荏苒,转瞬就带走了母亲年轻的容颜。她常常一个人呆呆的站在我们小区的门口,像一根掉光了叶子的枯瘦的树桩子孤寂地朝着我下班回家的路口张望就像小时候懵懂的我,茫然、无助的等待回家的父母。每当这个时候,我的眼睛就不由得变得一片湿润。

母亲老了。老到就像寒风中的阳光,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老到像被困在黄昏里,离光明、欢笑、温暖越来越远:老到与孤独、悲凉、病痛越来越近。每次我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看电视,或在厨房里做饭,她都会像个小孩子似的静悄悄地跟在我身边,眼神里充满了怯懦、无奈和寂寞。我经常劝她下楼与周围的同龄老人玩耍聊天,她却总显得委曲和胆怯的说:“她们都是北方人,我听不懂她们说的话!”为了帮助她排遣时间,我只好给她讲故事,讲那些我十几、二十年前曾经讲给儿子的神话或童话故事。比如,《阿里爸爸与四十大盗》、《狼来了》、《小红帽和大灰狼》,以及《聊斋志异》中的鬼狐故事。令我惊讶不已的是,八十多岁高龄的她竟然对这些大都分专门讲给学龄前儿童的故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专注。

有时候,我实在想不出新故事可讲,便为她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有时装扮成进村的鬼子,有时模仿电视中的时装模特,有时表演一套军体拳。这时候,她总是像个小学生一样端坐在沙发上,张开掉光了牙齿的嘴,“哈哈”地笑个不停。

困在黄昏里的母亲

母亲老了。老的头脑迟钝,记忆力减退。许多刚发生的事,刚说过的话一转眼就成为搁浅在时间深处的碎片。我有时跟她开玩笑:“您可别得了老年痴呆症,连我都不认识了。”她便笑着回答道:“我才不会得老年痴呆症呢。”说完后就兴致勃勃地背诵起国内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称。更让人意外和惊奇的是,她还能一口气背诵出几十个国家及对应的首都名称。面对我们的惊讶与赞叹,她一下子变得得意洋洋、容光焕发。她告诉我,为了让脑壳不糊涂,免得给我增加负担,她在家里找出了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没事就拿出来默诵省名和国家名。除此之外,她还喜欢独自坐在附近街上一家药店外的长椅上,观察往来的车辆,默记车牌号最后一个数字的单数、双数分别有多少。有时候,我发现她坐在沙发,一边数着手指,一边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我好奇的问她在做什么,她回答我是在回忆从小到大经历过的同学、朋友、同事,看看还能想起多少人。最后,还会补充道,好多人都走了!好多人都想不起了!这个时候,她总是表情忧郁,浮动着隐隐的烦躁与焦虑。

母亲老了。她这一生走过了那么长的路,可是现在却步伐踉跄,只能囿于家庭和附近;她这一生吃了那么多的苦,可是现在面对美食,因为满口的假牙,也难以咀嚼:她这一生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坎坷,可是病痛和衰老却让她晚年感到惶恐和无助。

我曾经自诩为是个“孝子”。读书刻苦、工作努力,从小到大只报喜不报忧,从来没有给父母找过麻烦。面对风烛残年、身体孱弱、感知衰退的老母亲。我忽然感到我这个所谓的“孝子”是多么的浮夸和苍白。是的,母亲病了,我会带她到医院;母亲走路,为避免摔倒,我会主动搀扶她;母亲寂寞了,我会想法为她逗乐子。可是,面对她寂寞的表情,孤独的身影,我却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在害怕什么,在渴望什么。

如果说当年父亲去世时我还小,不懂得也没有能力与他交流,深入他的内心,还是一件可以原谅的事。但如今我早已经人过中年,也或多或少经历了生活的毒打和摧折,却与母亲如隔江相望,看着她的生命如日落西山,在一片朦朦胧胧的迷雾中向终点慢慢坠落,这哪里是“孝子”所为,分明是不孝啊!

因此,我虽然不懂宗教,更不相信迷信。但这些年来为了抚慰暮景残光的母亲,我还是多次用她听得懂的语言,给她讲述宗教哲学关于人的生老病死和物质能量守恒的观点,鼓励她正确面对生死与无常。并告诉她,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一定会守在她身边,作母子的最后告别。这样的多次谈话后,我发现母亲果然眼睛里少了一些迷茫,神情中少了一些无助。

一川烟云,一带江水,那汩汩流动着的,不仅是永远奔流的江水,也是一去不返的时光。

虽然日落西山,但余晖还没有完全散去。此时此刻,我多么渴望时光慢些走啊,给母亲,也给我,多留得一点人间的温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