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又到周六。因天气预报说周六周日均有雨,故每周有一次的周六户外活动取消。
早上8点多,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渐停了,天空也有点儿放晴的样子,我们遂决定,带上雨具前往章丘平陵古城观赏油菜花。
去年12月30日去章丘回村买年糕时,曾在平陵古城附近午餐,餐后本想前往古城游览,但阴差阳错地走错了路,加之临时有事往回赶没去成,可谓失之交臂。
今年春天,平陵古城里的油菜花田在网上成为热搜之一,吸引许多市民前往游览。
市区距平陵古城约30公里,沿着工业北路一直往东,进入章丘龙山街道不远即到。
关于平陵古城,真的称得上历史久远!
据说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到济南东郊公社视察时,曾问身边的陪同人员,你们知道老济南在哪吗?看到没人回答,毛主席说:“老济南在东平陵城”,即现在章丘的平陵古城。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这是当地流传的俗语。
据史料载:平陵城建于春秋时期,繁荣于两汉,至唐元和十年,经历了1500年的历史, 汉代至西晋500多年间是济南国郡的治所,西晋永嘉(公元307—312)后,济南郡治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东平陵城是名副其实的“老济南”。
驱车导航来到平陵古城,一座新修建的仿古式灰色城门楼,上书“济南国”。穿过城门,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往里面。
想象中古城里面一定会有古色古香的建筑……其实,现实与想象的大相径庭,除了长满杂草与树木的土墙圩子,连一块砖瓦都难看到,更别说房舍了,看到的是一片田野,半点古城的样子也没有。
唯有圩子墙上一块新立的石碑——“平陵古城”,才使人们意识到这里就是古城遗址了。
据“平陵故城”碑后面记载:平陵始建于春秋。秦朝设平陵县。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置济南郡,郡置平陵,始有济南之名。公元前164年,汉文帝设济南国,封刘邦之孙刘辟光为济南王。平陵城成为济南国王都,至东汉末年,有刘邦后裔13人相继为济南王。西汉末年,王莽于此地诞生并建立新朝称帝。东汉末年曹操任济南国相,且政绩颇著。平陵城是两汉、三国时期鲁北乃至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石碑的字里行间,显示出平陵古城曾经的辉煌与历史的深厚。尤其是王莽与曹操,均与古城有关。(网上查阅王莽有关史料:王莽,字巨君,出生于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大名县东,祖籍章丘市龙山镇平陵城))。分散在东西南北断断续续的土圩子,是平陵古城早期的轮廓。城址呈正方形,边长约2千米,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城墙用土夯实而成,仍旧依稀可见。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道两旁,一片顶着黄花的绿油油的油菜花。大概是时节稍晚了点,一些油菜花开始结出长长的果实。
花田里,“把艺术与想象都装进大地!”、“把春天煮进火锅里!”,以及“春风知我意,吹梦到花田”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标牌,为油菜花田平添了别具一番的韵味。
表情奇异的狗熊模板,时不时地出现在花田中间,可爱至极,令人忍俊不禁……
一片原始的土地,满园平常的油菜花,在有着数千年沧桑历史的古城遗址里面,经过现代人的设计与装扮,便成为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乡野花田大片。真可谓大地上有诗意,花田中有艺术,稼禾里有精神,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
花田外面有大片绿油油的麦田,田间一座座粮仓似的小房子,茅草尖顶,土坯外墙,一个大大的红底黄字繁体“丰”字,贴在粮仓中间,上下满满的令人熟悉的烟火气息,不仅没有半点碍眼的感觉,反而在广袤的大地上增添了令人赏心悦目艺术的元素。把一个田间水井屋子打造成一个“艺术品”,足见主人之用心良苦、艺术素养与生活追求。
大道中间,间或架起长廊,栽有一棵棵紫藤。大抵是干旱之原因吧,紫藤并不茂盛。偶尔一棵茂盛生长的紫藤,树枝伸向在长廊外,一朵朵花儿垂向油菜花,紫色的紫藤,绿色的油菜叶,黄澄澄的花儿,也构成一幅美妙的画卷。
油菜花田东北角上,是一片大葱,葱干粗得像棍棒般,葱花宛似绣球样,放眼望去,偌大的葱田,令人惊艳!章丘大葱,的确名不虚传。
葱地东侧隔着一片麦田,是一段土圩子。这大概是平陵古城东面的城墙了。圩子上一样长满杂草与树木。圩子外是一条大道,东北方向不远有一村庄叫南洼。村前有绣源河支流干渠由北往南从村前拐往东去。
平陵古城,如果不是零零散散的圩子墙,跟一片田野完全没有两样。北端有一舞台,一些标语等痕迹说明曾在此搞过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有关活动。这里还是古代出产贡米的地方,被称为贡米之乡。
我们原路回返,穿过花田,出“济南国”,与平陵古城道别。
明年春天,观赏油菜花又有了好去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