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8三登泰山东御道下

标签:
365 |
分类: 旅游休闲 |
欣闻泰山4月26日新增东御道登山之路。29日,五一节前,独行乘坐火车前往登泰山,从红门上,东御道下,完成了今年第三次泰山之旅。
原本计划五一假期游济宁的,因“三家村”回家的回家,有事的有事遂放弃。后来证明,假日无处不拥堵,不去景点是对的。五一不能出游,攀登一次泰山也足够过瘾,也完全能够弥补五一不出游之遗憾,遂决定独行泰山。
为了赶火车,清晨4点半起床,夜幕中赶往火车站搭乘K515次列车,5点46分从济南站发车,早餐只能在火车上一包方便面解决。虽说一票难求,买了个站票,没想到上车后寻得一座,顺利于6点43分到泰安,然后转39路公交车到红门。
像往常一样,过红门安检后,不自觉地拍了张照片,看了看时间:7点40分整。每次登泰山,似乎都在挑战自己,试图通过登顶的时间来检验自己的体力、毅力与意志。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进入盘山路,左边树林中“听泉”“拜石”石刻,与右边深壑里的巨石“中流砥柱”依旧静静地端坐在原处;往前走不远,有名的风月无边“虫二”二字石刻,注目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见证着攀登泰山的历史。
十分钟后,来到斗母宫旁,观赏“卧龙槐”,越过“三官庙”,很快就是“经石峪”牌坊……
8点09分,“蓬莱季良小住”几个熟悉的刻在石壁上的红字映入眼帘。此处右转,跨过一小石桥,继续盘山而上,“柏洞”出现在眼前。柏洞顾名思义,因柏树茂密庇荫而形似隧洞得名。
从红门登山,一路一步一景,历史典故众多。
从“柏洞”徒步几分钟后,就是与程咬金有关的“四棵槐”,一粗大的枯槐横亘在上山路间,满身透射着历史的沧桑与久远,路人远远便能望见,且经过此须从枯槐下穿过。
过“壶天阁”,上“回马岭”,经过1小时05分钟攀登,8点45分终于攀登上中天门。
虽然还不到五一假期,但没想到人很多。
从中天门往里不远,便是索道站及中巴车站,登山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身着校服的来自北京二十中的初中学生们,成为攀登路上一大景色。据带队的老师介绍,他们每一届学生前来攀登泰山成为主题活动的首选,也成为锻炼学生意志、考验学子毅力的重要内容。望着一群十四五岁学生稚嫩的脸庞和满脸的汗水,真的为他们学校和老师勇敢的选择而点赞!在一些人宁可不做也不愿担责的时代,能冒危险有如此决断,的确值得称道!毕竟,攀登泰山不是如履平地。
过中天门后,仰望山峰,云雾笼罩,缭绕的云雾看上去缥缈如梦幻,约隐约现,似仙境一般。
过“斩云剑”后,路旁的石刻开始多了起来。“云路先锋”“曲径通宵”“峻岭”“妙极”“天下奇观”……泰山,的确雄伟壮观,文化底蕴深厚。拍过泰山的“景”,拍过泰山的“松”,也拍过泰山的“石”,但泰山的“字”即泰山的石刻,还没有系统拍过,之前即使拍也是随意拍一些。于是,突发奇想何不系统拍一下泰山得“字”,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微信圈“泰山石刻拾趣”。一路上,从“虫二”到象形“鼠”,从“山高望远”(正反读皆可)到“太阳大如斗”等等。
因为雾气很大,到了十八盘,原本清晰可见的南天门也隐入雾中。临近到顶的时候,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好在没下多长时间便停了。
十八盘不仅陡峭,且台阶很窄,中间没有缓冲的平台,考验着每一位登山者的体力毅力与意志。
生活就像爬泰山,一步一步往上攀,酸甜苦辣都尝过,有苦有累别抱怨!目的不单赏美景,强健体魄好锻炼!
身旁不时出现担着重重物品、迈着沉重步伐的挑山工的身影!他们勇毅前行,一步一步攀登,坚持不辍,甚或比轻装的登山者走得都快,靠的不单单是毅力与意志,最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锻炼!
过“飞来石”,观“望人松”,拜“朝阳洞”,穿“对松山”,一路攀上,很快就到“龙门”,离“升仙坊”咫尺之遥,“南天门”近在眼前。
经过1小时20分钟攀登,10点5分终于到达南天门。
全程历经2小时25分钟,徒步从红门登上南天门!
时间尚早,本该多转多看看,但是泰山之顶被云雾笼罩,四周一片浓雾,完全没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了 。
从天街往东,伴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前往碧霞祠。
碧霞祠里前来参拜泰山老奶奶的摩肩接踵。院里红的黄的粉的各色丝绸幛子挂在墙上,下面是若干双鞋子,不知是什么日子,善男信女们为泰山奶奶准备了许多礼物。
碧霞祠的一角,依旧有保温桶为游客们准备着免费的开水。
碧霞祠正对的“万代瞻仰”广场上的香火炉,通红的火焰正旺烧着。
步出碧霞祠,前往“唐摩崖”,攀上“玉皇顶”。“五岳独尊”石刻前排起长队。海拔1545米、有泰山极顶之称的“玉皇顶”,人流如织。从其东南角及后面眺望,缭绕的云雾把山岚隐埋,远处的观日峰约隐约现。
从玉皇顶前往拱北石打卡,然后绕道瞻鲁台,后面郭沫若“挟东山以超北海”以及陈毅“泰岳高耸万山从”等石刻,均摄入镜头中。
瞻鲁台被浓雾包围着,云里雾里犹如仙境,不仅难以观瞻“鲁国”,四周什么也看不见。穿过红墙圆门,来到茫茫迷雾中的“仙人桥”处,“仙人桥”依稀可见,宛如仙境。
回到碧霞祠,出西神门,眼前云雾弥漫,天街什么也看不见。
11点49分,决定从弘德楼处下山。由此下山,坡度很陡台阶较高,但相对人少,且台阶有缓冲平台,比十八盘要好走一些。
15分钟后的12点04分下到主道。
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对于泰山来说,还是下山比上山更轻松一些。毕竟,上山每一个台阶都需要用力才行。
历经1小时10分钟,12点59分从碧霞祠下到中天门。
从中天门走东御道下山。
东御道据说是汉武帝当年登泰山所走之路。东御道位于泰山东麓,是泰山众多溪谷中一个较为开阔的溪谷。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刘彻曾在此骑马登山。现在的东御道始于泰山东麓的上梨园村。据说,当年在汉明堂行完封土之礼后,汉武帝刘彻选取此路骑马登山,取意“东为首,气东升”,寓意紫气东来,国泰民安,这条路也因沾染了帝王之气,而被誉为东御道。
13点01分从中天门沿东御道线路下。东御道下山口位于中天门财神殿的东侧,如果不注意很难看出是下山口。
从财神殿东侧拾级而上,一块刻有“中华泰山”四个巨大红字的巨石横卧在那儿。有几名工人在安装通信设备。东御道新修筑的石阶在山间蜿蜒。沿着新修的山路一路前行,很快一座新的古色古香的城门出现在眼前:走近一看,原来是“东天门”。
泰山有“中天门”“南天门”及“北天门”,这为多数游客所知。中天门及南天门是泰山的重要标志,且从红门到南天门,此二门是必须经过的。而位于后石坞的“北天门”,一些游客因走马观花到不了此地就不知道了。“北天门”不仅是地理标志,也是泰山方位之一。由此下山,可到“古松园”,可走天烛峰景区。著名的姐妹松及奶奶墓等重要景点均由此前往。
泰山的“西天门”则在南天门西侧的月观逢的西北侧。月观峰又叫望府峰,站在山坡,不但天街壮阔的景象一览无余,据说月朗星稀的夜晚,还可观赏明月,且能望见济南府万家灯火,一说可远眺越国,故也叫望越峰。山上有一古亭,名曰月观亭,又叫望府亭或望越亭。西天门就在月观峰西北侧,离月观亭不远,是两块巨石自然形成如门状,称之为西门。据查,明代钟惺《登泰山记》中云:“岱之为天门者三,西天门者石自门焉, 真天门也。”钟惺所说的西天门就是月观峰上自然形成对立的两块巨石。
如今在东御道又修筑了东天门,则泰山东南西北皆有其门了。
其实,很早之前跟随驴友经常走东御道攀登泰山,后来因防火封控,东御道只能望之兴叹了。去恐龙背,多数是走东御道的。
大概是新开通的登山之路,所以一路上人很少,偶有登山者除了泰安当地的,便是一些济南等地的老驴友。
整个登山路穿行在原始的山林中。除了新修的启天亭、甘泉榭等亭子,几无景点,偶有几块巨石横卧在路边。还有一些设施正在施工。
开始一段,有点儿坡度,越往下走变得越平缓。据说此段大约5公里远。
倘炎炎夏季,漫步其间,林荫蔽日,清幽寂静,听潺潺泉水,闻山鸟鸣唱,优哉游哉,何不快哉。
14点11分,经过1小时10分奔波,顺利到达东御道检票口。
出检票口,关于东御道说明的巨石端坐在修建的黄色山门外面,落款日为4月26日。
昔日的枳沟水库更名为富有诗意的“未央湖”。湖的西畔新建了古色古香的“青阳堂”,一幅对联“东岳霞光熙胜地,九天云气映斯亭”分列两柱。
曾经留下多少足印的枳沟水库北侧的宰牛沟,看上去如此熟悉。想当年,驴友们大队人马由此攀上,过恐龙背,上中天门,登岱岳顶,仿佛历历在目。
从水库往下,经过梨园村,道路铺就沥青焕然一新,昔日的农家乐却多数不见了。只有曾经午餐过的“小嫂子”炒鸡店,依旧在路边林间。
边走边玩,历经接近50分钟徒步,14点58分到东御道牌坊。
在路口等待八九分钟后,乘上19路公交车前往市区,至水牛埠站换乘39路公交到火车站。
熟料,虽然泰安至济南的车次很多,但真可谓一票难求,大概是当日放假的缘故吧,车站上人流明显多了起来。好歹买到一张还是距离发车时间尚有两个多小时的K8252次日照到济南的,18点11,晚点5分钟,一个小时到济南站。
时间尚早,独自前往离此不远的泰安铁道大厦楼下的“超意兴”快餐简单晚餐,然后搭乘火车回济,顺利完成泰山之旅。